中国方言电影兴起的社会心理分析
2006-10-10

 

  贾樟柯的重庆方言片《三峡好人》前不久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小制作影片《疯狂的石头》中混杂的各地方言居然也获得认可,票房可观,甚至有人借此提出“方言可能拯救中国电影”的说法。

  近些年来,从贺岁片《手机》、《天下无贼》、甚至再早一些的《秋菊打官司》,方言电影似乎突破了语言的限制,成为一种通行的时尚。这是否意味着方言电影将大行其道呢?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喻国明教授和杨钢元副教授。

  方言门槛被第六代导演突破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中只有领袖才可以说方言。到了第五代导演,除了张艺谋在《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中使用方言,其他人并不像后来的第六代一样为方言“疯狂”。

  方言的扩张运动是如此迅猛,以至于国家广电总局在2004年年底特意为方言下了一道行政通知,该通知要求,电视不得播放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

  与其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电影却越来越多地使用方言这一元素,这一做法在《疯狂的石头》中似乎最引人注目。

  包世宏讲的是重庆话,贼头的女朋友讲的是成都话,但贼头“道哥”的方言听上去像是河北保定方言,而老二则说着一口标准的首都普通话,贼老三“黑皮”说的是地道的青岛话。谢小萌泡妞时说四川普通话,不时在“双语”之间穿插。即使一个小角色,导演也费尽心思让其在方言上出彩,比如谢小萌在街机旁首先遇见的女孩,就来了句济南话“我看就木有这个必要了吧”。

  第六代为何嗜好方言

  为什么多数第六代导演都有使用方言这种“嗜好”呢?

  “每一代导演都有表达自己主张的表现手法,新一代的导演由于受到全球化传播的影响,思维中更多地受到西方一些写实主义流派的影响,”杨钢元教授说。

  方言土语具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普通话难以比拟的。第六代导演们的镜头喜欢对准当代的城市社会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当这些“小人物”们操着各自不同地方的语言在电影中对话时,那种边缘人物的表述便会一一体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人们追求自我的表现,和现在日益流行的地下电影、纪实纪录片中表现原生态的倾向是一致的。方言是草根气质、身份的标志,是抵抗大众主流文化的普遍心态。那一纸公文无非是大大地刺激了大家的神经。”杨说。

  “中国方言电影的大面积流行期是从‘文革’时候就已经显现,代表作就是当时流行的昆剧、样板戏等等,都有浓郁的当地文化背景,只是由于改革开放了,高科技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大众传播显现的日益商业化,每个人都有可能充当制作者,这种方言电影在一定群体内产生了共鸣,才让方言电影市场显得如此热火。”杨钢元教授说。

  方言不可能拯救中国电影

  即便方言电影有了充分流行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但专家认为这种形式仍然不能大面积在全球流行。

  “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因为他使用的是突出视觉效果的唯美等艺术表现手法,不需要语言上的解码,更容易走向世界。而冯小刚等导演却是在用特定的地域文化招揽生意。”喻说,“现在流行的方言片中精彩的口语成为大家的口头禅,不是一种所谓的特定的文化意识的苏醒和深化,现阶段充其量只是一种标新立异。”

  “方言电影只是迎合了一部分人的需求而已,它仍然还是底层的大众草根文化。说方言电影登堂入室了似乎还言过其实。说方言电影将拯救中国电影更是不可思议。

  在现在特定的意识背景文化下,方言似乎不太可能突破普通话的大一统局面,因为大家现在接受的还是快餐盒饭似的文化一锅炖,评判标准价值体系几乎雷同,很难标新立异。只是人们寻找个性的途径太雷同,使得方言电影暂时有了繁荣的市场。”杨说。

       ■延伸阅读

  
“顶你个肺”溯源

  《疯狂的石头》大盗麦克初到重庆街头,被小毛贼用一招“你猜我是谁”抢了他的作案工具,他骂:我顶你个肺。重新购置作案工具,从屋顶悬空要将宝石盗走时,发现差了一截,原来买来的竟然是尺码不足的绳子,又一句:这奸商,顶你个肺。

  大盗麦克当时的心情是忿然而无奈,这句顶你个肺的有“打到你内伤”的意思,而“顶你个肺”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是从打架斗殴的情形中转化而来的用语,膝击、肘击对手胸部的软肋,创伤力之大可以致人内伤甚至死亡(内脏破裂出血),往往一击即瘫倒在地上,痛疼万分却无法叫喊。

  “顶你个肺”就有了一层让你出不了声的含义。

  
方言的作用

  方言=见证者

  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贾樟柯导演的《世界》是他的又一部山西方言电影。生于山西汾阳的赵小涛每天晚上都在世界公园跳舞,一旦脱下这身装扮,她就恢复了平时的身份:一个在中国首都艰难谋生的盲流。地方方言标志着落后的、非现代的、与虚假的现实世界不可通约的贫穷。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山西方言同样创造了一种陌生化的间离效果,促使观众成为其见证者。

  方言=质朴的传统社会

  2003年岁末上映的《手机》的主题是语言、交流、监视和婚姻不忠。电影的最后一个段落从地球村北京跳到严守一儿时生活过的前现代村庄。少年严守一呼喊堂嫂吕桂花的声音回荡在银幕上,让人们不由想起从前的质朴社会。其时,当地社群内还存在一种传说中的有力联系。结尾由此在视觉上和主题上都与序幕吻合。

  方言=对全球化的批评

  冯小刚的2005贺岁片《天下无贼》的基本主题是金钱、欲望、技术和语言。电影最有趣最特别的人物是一个年轻的男性农民,傻根。在内地那疯狂、忙碌的消费社会中,一般人对于撒谎、盗窃早已习以为常。在这个堕落的、充满拜金主义和窃贼的世界中,傻根注定是一个补救形象。在举国盲目地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闷声不吭、操一口难听的河北方言的傻根构成了对精明的城市人的一次批评。

     转自:北京科技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