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公布方便面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0%,在对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6个省市28 家企业生产的30种产品进行抽查后,合格27种。抽查结果表明:目前方便面行业出现了一定的优胜劣汰和生产集中度。大型免检企业的产品质量保持了较好水平,产品的酸价、过氧化值、铅含量等重要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本次抽查中发现的一些产品质量问题:一是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微生物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三项指标,是直接涉及人体健康的重要卫生指标。食用微生物超标的产品会引发人的肠道疾病。二是违规使用合成着色剂。标准规定方便面产品不能使用柠檬黄等合成着色剂。本次抽查中有2种产品检出含有合成着色剂柠檬黄。
质检总局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方便面时,除注意口味、价格因素外,还应考虑:应首选名牌产品,选择具有“QS"标志的产品,这些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其次要注意生产日期,购买保质期内产品。食用变质产品有可能引起呕吐、腹泻等情况。同时,还不要买包装有破损的方便面,因为细菌很可能已侵入。
国家质检总局同时还公布了白砂糖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共抽查了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4个省、自治区62家企业的62种产品,合格59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5.2%。本次国家监督抽查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是色值不符合标准要求。色值是白砂糖最主要的质量指标之一,也是重要的分级指标。强制性国家标准GB317-1998《白砂糖》中对产品色值有明确的规定。本次抽查中有3种产品色值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中1种产品色值的检测值为192IU,超出标准规定≤170IU的要求。
【相关链接】正确认识食糖 合理消费食糖
食糖不仅是日常饮食必备的调味品,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人体三大营养源泉之一。食糖按颜色可分为白糖、红糖和黄砂糖,其中白砂糖、绵白糖等白糖是主导产品。人们食用蔗糖以后,经过消化,分解为单糖(葡萄糖和果糖)被人体吸收利用,产生热能,维护生理机能,恢复体力,解除疲劳。其分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极易排出体外,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因此食糖是人体最经济、最安全的能量来源之一。
长期以来,广大消费者围绕食糖和健康、食糖和疾病的相关性等诸多问题一直存在着误解。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了一次咨询研讨会,有关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新陈代谢及行为方面的专家探讨了包括糖在内的碳水化合物领域的最近科学发现,并提出了名为《人类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的咨询报告,报告指出“多年的研究已反驳了各种误解,并提供一贯的证据显示日常的食糖是一种安全有价值的食物来源”。报告提出以下观点:
一、糖不会使人肥胖
事实上,一些富裕国家常见病统计数据显示,吃糖多的人比吃糖少的人更不容易得肥胖症。而且没有确实的证据表明糖的甜度导致食欲增加,事实正相反——人体通常对碳水化合物和糖比脂肪类食品有更强的食欲减低反应。任何形式的能量过分摄取均会导致肥胖症,保持能量平衡是预防的关键,所以说糖本身导致肥胖的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是不正确的。
二、糖不会造成糖尿病
进食碳水化合物以后,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血清葡萄糖含量的增加,这些因素包括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及其他持续体力活动的营养物质的进食。糖的血糖指数仅是中等水平,一般可适量进食。常见病学研究结果发现,所有正在经历迅速的文化及传统饮食习惯改变的人群中均有很高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发病率。毫无疑问,这里有遗传的因素,虽然确切的遗传模式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导致肥胖症的食谱及生活方式很明显地会增加发生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危险。
三、糖不会造成心血管疾病
碳水化合物并没有人体内转换成脂肪,多数人食谱中的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摄取量成反比关系,而且没有显示因为蔬菜、水果及经适当处理的麦片长期消费量的增加而造成的碳水化合物摄取量上升会使甘油三酸脂含量大幅度提高。专家咨询会得出结论,没有显示蔗糖与冠心病病原有因果关系。
四、吃糖不会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
调查研究显示,含糖量高的食谱中,只有纤维素的摄取量略有减少。事实上,吃糖多的比吃糖少的消费者更有可能达到必需维生素及矿物质建议进行食量的水平。
五、糖不会使孩子兴奋过度
经过广泛及深入地审核会议提供的有关糖和行为的科学文献,FAO/WHO专家咨询会得出结论,没有证据支持食糖会对儿童的行为或认识能力有任何明显不利影响的说法。
六、吃糖会导致龋齿,但只是导致龋齿的因素之一
含糖及淀粉的食物很容易被淀粉主酶及口腔内的消化菌所分解,由此产生的酸会增加龋齿发生的机会,但是这些碳水化合物对龋齿的影响取决于食品种类、进食频率、口腔清洁度、氟化物的获取、唾液功能及遗传因素等。控制及消除龋齿的预防计划应着重于氟化处理及足够的口腔卫生,而不是单独依靠减少糖的摄取量,也就是说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比减少某种食物的摄取对预防龋齿更有效。
. 转自: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