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NEET族”?即“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or Trainning”的缩写,发源于上世界80年代的英国,也被称做“啃老族”。据北京市统计局最新完成的“NEET族”生活现状的调查显示,北京的“NEET族”集中在26~30岁,“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是最主要成员,占总人数的44.5%,本科或以上学历的超过一成。近日,记者在清华、北大、人大3所高校采访时发现,近年来涌现的“校漂一族”有很多就是“NEET”。
“校漂”难就业成“NEET”。
部分“校漂”们既不愿意离开学校象牙塔式的生活,又因为学历低或者技能差,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成为“NEET”,这些人经济上一般依靠父母的资助或者恋人的支持。
24岁的王小烨已过了一年的“NEET”生活,为了考研她在北大附近租了个单间,但一年的努力最终还是落榜。考研失利、无工作经验求职屡屡受挫,王小烨不得不成为“NEET”一族,而她的主要开销几乎全由男友承担。
同样在人大附近租房的刘萌已经“赋闲”三年了。尽管人大附近的房租不菲,但是校园优美舒适的环境使刘萌舍不得离开,现在他每天还是去食堂吃饭,平时就在学校网吧上网、操场上踢球打发时间,而其经济主要依靠父母每个月给他寄来的2000元钱。
七成“校漂”认为选择“NEET”只是暂时过渡。
据悉,自2002年高校扩招开始,“校漂族”便作为一个群体浮出水面,人数日渐庞大。其中一些“校漂们”因为无法就业或者不愿就业而沦为“NEET一族”,这些人在择业失败以后,有些选择继续升学暂缓压力,有些寻找机会自行创业,有些则干脆过着寄生虫式的生活。但70%以上的人表示,无论是“校漂”还是“NEET”,都只是暂时的过渡,啃“校园”、啃“老”是出于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考虑。
专家称依赖性、逃避性、趋利性是“NEET”依附学校的主因。
据社会学研究专家王军介绍,从西方发达国家NEET族的发展历程来看,NEET族作为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始终与主流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他们极易因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而走入误途,不少NEET族就因此走上吸毒、卖淫、偷窃、抢劫、自杀的自我毁灭道路。
“校漂一族”的“NEET”们更易成为扰乱社会安定的危险分子。教育专家认为,许多“NEET”之所以依附于学校,大致上有以下几个原因:
1.独生子女过度的依赖性。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可以满足学习、锻炼、生活等各个层面的需要,经济上依赖父母,精神上则依赖于校园,把学校当成了可以栖息的象牙塔和避风港。
2.逃避社会现实的心理。为了逃避江湖险恶、世事沧桑、人际关系复杂等所谓的社会现实,相对简单而安全的校园生活则是最佳选择。
3.严峻就业环境的趋利性。大部分“NEET”族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年轻人,缺乏市场竞争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校漂”既可以省部分生活、交际费用,还可以利用学校丰富的信息资源以获得各种机会。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