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心态最健康———
《红楼梦》将重排的消息目前已经热遍海内外。寻找红楼梦中人官方网站上对于什么人适合演十二金钗也各执一词。但有专家认为挑选演员不能全凭脸蛋漂亮或古典气质,更应该符合曹雪芹原著中人物的性格。
不过,从当代心理学角度来看,红楼人物的性格跟我们惯常的观念有很大出入。特别是薛宝钗、妙玉和史湘云这三个人更是完全相反的。
心态最健康的美女 薛宝钗
提到薛宝钗,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雪姑娘”的评价,是“无情”和“冷美人”的印象。“世故、世俗,既对他人无情又压抑着自己正常的情感和欲望”是人们对薛宝钗的一个普遍评价。其实,曹雪芹对于宝钗的真正评价是“小惠全大体”的“时宝钗”。
在心理学,宝钗这一类人是属于具有很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理性型人,具有良好的自我心态调整能力和优秀的人事管理组织能力,善于审时度势和与他人进行沟通,因此容易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宝钗出身于一个商人世家,本身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懂得时效性原则,对时事变化触觉敏感,审时度势能力和变通能力要强于大观园中的众人,同时处事方面又更加务实。
她在金钏死后对王夫人所说的一段话,常常被人误解为是她冷酷无情的内心表现,但其实却是一种非常实在的体贴:王夫人当时对于金钏坠井感到十分自责,这时宝钗在表现出对金钏的同情和怜悯显然不合适,所以她的第一反应才是置疑首先“自杀”这一说法,以一句“怎知不是在井边傻玩失足掉下去的?”打开了王夫人的心结;然后对于金钏不珍惜生命的做法做出评价“不过是个糊涂人”来进一步减缓王夫人内心的内疚感;最后提出来赏银子和新衣裳来发送金钏的解决方法。
在这一段中,宝钗安慰的对象并不是金钏的母亲,而是金钏的“老板”王夫人———一个年过半百笃信佛教的女性,所以任务是要开解她,使她不要因为这件事而内疚难过,毕竟王夫人的年纪大了,禁不起这样的心理负担,因此宝钗这样劝解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宝钗与大观园中的所有人关系都很好,并不是故意地“邀买人心”而是她“时”且“实”,宝钗劝宝玉的话也是真心实意、非常实际的:劝宝玉”要在正经书上下工夫的真正原因是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适应这个社会,“求取功名”才可以,然后再保留自己的意见。
宝钗从未压抑过自己和任何人的人性和正常的欲望,只是她非常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她适时地撒娇耍赖、在姐妹间淘气调皮及打闹拌嘴,甚至于在花间扑追彩蝶,用来释放自己属于孩子的活泼天性,在“讽和螃蟹咏”中也适时地宣泄了对生活的一些不满。她并不是压抑自己的真实一面,而是她这种理性型人天性比较自制,容易较早融入并适应成人社会而已。
性格最热情的
美女———妙玉
不少人认为妙玉是“自命不凡”、“自视清高”的轻狂之人。曹雪芹笔下所要展现的妙玉真的是这样的吗?从当代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答案是否定的。
妙玉,在当代心理学分析中应该是属于具有非常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的感性型人。这一类人通常生活在自己理想的精神空间中,在为人处世,他们不会“虚与委蛇”、“假意奉迎”那一套,他们只会表达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这种人观察周围世界是使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宏观性、概括性的直觉式方式,通常与现实社会不相融、与传统不合宜的。这一切就造成了这些人容易给别人以孤僻高傲的印象,使人产生误会,认为他们对人很冷漠。
对于自己喜欢的,他们会非常的热情,完全不理世俗的看法。诚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栊翠庵品茶时,她亲为贾母捧茶并介绍完所选的茶和水后,并不是依照贾府中众人对老祖宗的习惯礼仪随侍一旁,而是约上给她印象不错的宝钗黛玉二人径自离开去喝更珍贵的“体己茶”了(当然后来又多了个“喝蹭茶”的宝玉)。以前有人认为妙玉请宝黛二人品茶是为了引宝玉,其实在心理分析中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像妙玉这一类人如果想请谁就会直接去请,根本不会费心思去拐弯抹角,只是因为宝玉的性情和平时对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是她素日所喜的,所以在宝玉不请自来时并没有让他出去而已。
栊翠庵品茶后送贾母等众人,因她对于这些人平时并无太多好感,所以送到门口就转身关了门,而后来和黛玉和湘云联诗后,她因二人与己兴趣相投把她们送出庵门好远才转身回来,这也能明显看出对比和妙玉其人在待人接物上所反映出来的性格本质的单纯和真实。
其实,这一类人对于生活是充满热情的,只是由于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事、物表现冷漠而给人一种冷傲孤僻的假象。
比如:在黛玉、湘云二人联句至“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妙玉一时兴之所至,引二人到栊翠庵中饮茶,不但将二人的联句尽数录出还续联了洋洋洒洒一大篇,通常认为与妙玉平日形象反差极大,但却是其真性情的表现。
妙玉其实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这一类人是人生旅途中一群追求理想世界的孤独的行者,但在内心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支持下,他们对于自己特立独行的处世原则所造成的结果和他人的评价丝毫不放在心上。
具有阵发性自卑感的豁达孤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