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任意一个人 只需6步
2006-09-15

  现代年轻人用六度分隔原理网上交友———

  你与比尔·盖茨、布什或者萨达姆是朋友吗?似乎不太可能。或者任意点一个人,如果你想联系上他,应该怎么办?你可以这样做:找一个最有可能和他有联系的亲友,把问候转达给他,然后他也照样去找下一位亲友。那么,一共需要多少个这样的亲友中转,才能找到对方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有点让人吃惊:不论你想找那位腰缠万贯的首富,或者地球上任何一个普通人,大约只需要6步。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现象”。

  SNS:年轻人最流行的交际社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的王同学找一位中学女同学的联系方式3年而不得,却在“校内网”上意外地搜索到她。“她和我是一个中学的,却从来没有和她说过话,也不知道她考上了哪个大学,没想到在这里找到她。

  “校内网”是校园SNS网站中的一个。SNS(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会型网络社区,顾名思义,也就是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2003年,SNS网站从美国兴起。最有名的当属Friendster网站,据说硅谷每3个人几乎就有一个人使用Friendster交友服务。Friendster上建立的最大社交圈-“核心人物”网络社区中聚集了大约100万人。通过这个社交圈,人们可以搜索到的对象都是其朋友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接着,国内也开始出现众多这类网站:校内网、5Q网、亿聚网、占座网等。目前,在白领中流行的各类交友网站大都是延续的这种模式———用户在网站上注册之后首先要加入自己的一些真实朋友,这是第一层的“好友”。然后朋友们再邀请他们的朋友加入。这种交友模式本质上利用的是朋友之间信任的传递,所以在这里交到的朋友都有一定的信赖度。这对于那些渴望拓展交际圈子的人来说十分有吸引力。

  说到这类交友网站的运作模式,不得不提到六度分隔原理。

  
六度分隔实验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做了一个著名的连锁信实验,他招募一批志愿者,随机选出其中300多名,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信函的最终目标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名股票经纪人。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标,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有60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纪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到6个。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在30多年的时间里,米尔格兰姆的理论没有得到过严谨证明。现在,美国两所不同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正在分别对此进行研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网络时代的新型通讯手段Email 来对这一现象进行验证。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登肯·瓦兹主持了一项最新的对“六度分隔”理论的验证工程。166个不同国家的6万多名志愿者参加了该研究。瓦兹发现,通过电子邮件,从志愿者到达目标的过程,平均也只要经历6个人左右。为什么是“六”度?“六度分隔”假说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威力有了新认识。为什么偏偏是“六度分隔”而不是“七度、八度”“千百度”呢?这可能要从人际关系网络的另外一个特征“150定律”来寻找解释。

  《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马可姆·格兰德威尔在他的著作《引爆流行》中考证了一个名为“郝特兄弟会”欧洲农民组织,这个组织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一个聚居点的人员规模超过150个人时,就要将该聚居点变成两个,这两个点再进行“……150-分离-150……”的循环。格兰德威尔说:“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在古往今来,许多团体建制都无意识地采用了这条规律。例如:在14世纪以后瑞典陆军编有旅,每旅辖3个营,每营辖4个连,每连编150人。我国建国后人民公社建制人数也为150人。人们不免要问为什么偏偏是150人这个数字呢?

    人类学家特蕾茜·H·约菲研究发现人类所能处理的社会信息与人类的大脑的视觉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发达程度有关。类似的大量研究都表明“150定律”的科学性,也就是说,人类大脑所能处理人际关系大概在150人左右。只要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如果每个人的日常密切联系的人际网络是150人左右的话,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就可能有的人数是150×150×150×150×150×150=11,390,625,000,000。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各代的人数之和。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