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学,又适逢教师节前夕,记者走访了广州市一些中小学,老师们纷纷抱怨教学越来越占用时间,“学校——家庭”生活两点一线,频频听到“压力”、“困惑”这样的词。老师为什么会健康透支?他们的困惑和压力来自何方?
现状
受到学校家长“夹攻”
最令老师感到苦恼的竟然不是“新课件”的设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而是如何与家长取得顺畅的交流。不少老师“抱怨”,通讯手段虽然越来越发达,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却并未由此增加,愿意接受老师家访的家庭越来越少,“更不用说主动来学校与老师沟通子女的学习、生活问题”。家长对老师工作的不理解成为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
“老师和家长交流畅通,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前提。”文德路小学汤老师说,只有双方达成共识,孩子才不会遭遇“学校向左,家庭向右”的尴尬。但目前却出现了老师受到学校和家长“夹攻”的局面,教师一方面要按学校的规定和职业规范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一方面却又经常被家长误解。“比如,在一些评优项目中,家长们总以为只要班主任报上名单,全班学生都可以评上。但很多老师为了表示这些奖励并非是‘儿戏’,就只能进行差额‘选举’。”海珠区某小学好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举例说。可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家长并不能理解老师这些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向学校告状说老师没有“职业道德”或“偏袒个别学生”。
一位老师更无奈地说,平时想让学生请家长来学校探讨孩子成长的“小事”,“但小朋友居然马上掏出手机递过来说,‘妈妈说老师有什么就拿它和妈妈说’,我就马上语塞。”她哭笑不得地说,家长往往以“交给学校就由老师负责”或“没有时间”来推脱,而一旦他们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把责任全部推到老师身上,“现在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教学生”。
原因
“升学”压力并未减弱
“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教育心理现象。”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黄崴教授说,以前社会上普遍认可的“好学生”标准是听话和学习好,具有很高权威的教师因此很容易培养出符合标准的“好学生”,教师自我认可度普遍很高,对于怎么教好学生都有很适用的理解。“随着价值观多元化发展,孩子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老师和家长都比较容易迷失方向。”
很多家长不试图去理解孩子日益复杂的内心,一心只想着为他们创造更优越的物质环境,把学校和老师当作了全部依靠,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互动和交流。到头来,孩子普遍认为没人能理解自己;老师觉得孩子越来越复杂,难以捉摸;而家长却认为老师没有尽责,误人子弟。
对此,广州市教育局有关教育专家解释说,社会在进步,涌现的新事物泥沙俱下,学生缺乏判断能力,一股脑“照单全收”,而很多教师对当前的环节适应不够快,双方在认知上不协调,久而久之老师会产生挫败感,感觉自己教不好孩子了。老师们背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生理健康亮起了红灯。
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倾向于认为教育孩子主要责任在于学校和老师,并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升学”的压力却并没有减弱,教师当然被压得喘不过气。“新义务教育法明确确认,教育是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家庭和社会起到的作用尤为关键。”
建议
走出自我压力怪圈
有教育工作者认为,教师群体就像十个指头一样长短不一,随着个别不拿学生当回事的教学现象浮出水面,很多教师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觉得学生“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无法把握尺度,走进了自我压力的怪圈。
如何走出困局?“专业知识、心理知识、职业道德”,专家们不约而同地给教师“减负”开出处方。目前我省的教师素质普遍较高,接受过一定年限的专业训练,因此“只要是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教师就应该充满自信,根据自己的判断对症下药。”黄崴认为,“自信”是教师减负的根本。
完全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有时却并不能得到家长和学生的充分理解,这就需要老师以一定的心理知识和交流技巧作为沟通的桥梁,做到因材施教,有理有据,“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学生,家长始终会明白老师的苦心,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就没有谈不拢的事。”广东教育学院潘老师说。
“教师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各种差距。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的期望不会尽如人意,但只要无愧于心。教师应更多地从中吸取经验,促进自身的成长。”黄崴说,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不难,关键是老师们是否愿意迈出第一步。
此外,老师们要善于“走出去”。广州文德路小学一年级老师今年暑假期间,给家长逐一致电相约,对小新生们逐一进行家访,掌握了孩子的第一手资料,与家长建立起联系,效果显著,得到了多方关注。(来源:南方日报)
男教师:其实不只累一点
九月金秋,授业解惑的教师是这个季节的主角,尊师重教、感恩祝福成为这个季节的主旋律。可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却忍受着某些难言之隐的痛苦。对于男性教师来说,前列腺等疾病更是他们心中的隐痛。有统计表明,男教师健康和疾病者比率高于女教师。
而当我们在为他们的崇高和伟大而赞美祝福时,有多少人为他们的难言之隐深思过;当我们在为他们的无私与奉献而感恩崇敬时,又有多少人为他们的难言之隐解惑过……
男教师不是铁,其实他很累
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老师真难当!每天繁重的教学任务,备课,辅导,改作业,出考题,参加教研活动,如果是班主任,还得处理班上的偶发事件,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考试。老师的责任远远超出教书育人的范畴了!
据报道,前不久,一位年仅28岁的男教师,不堪生活重压,婚房自缢身亡。消息传出,其同事、朋友莫不扼腕叹息,因为该男教师平时教学相当不错,而且正在筹备婚礼。记者从其同事和熟人口中得知,死前一段时间,该男教师情绪一直比较低落,甚至有人怀疑他得了抑郁症,与以前的表现判若两人。有同事怀疑他的自杀与其生存压力太大有关。
另据报道,一位风华正茂却不堪工作压力自杀身亡的教师在其遗书中写道:“工作以来,除了第一个月相对开心外,后面这段时间,我连笑是什么感觉都不清楚了……我感觉到我的生活没有阳光,一片灰暗,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当一名教师……彻夜失眠,使得第二天精神不振,上课质量更差。教学工作做得不好,我自觉得没脸面管理班上的学生……许多该做得来的题不会做,该讲得清的题不会讲,我觉得自己愧对教师这个称号,甚至当别人叫我‘老师’时,我真想叫他们别喊……按理说,作为一个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教数学是不成问题的,可我做不到……”
关于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等原因自杀的事件时有见诸报端,而事实上,尽管男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很坚强,其实,在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到了快崩溃的边缘。他们面临的压力是外界很多人所不知晓的,旁人只看到老师职业稳定和受尊重的一面,没有看到老师有很多难以排遣的来自教学和学生的压力及来自家长、舆论、社会的压力。而在压力面前,男教师不是铁,他们也很累,男教师的生命也一样变得很脆弱!
男教师也是人,也有疾病恼
男教师在社会、工作中担当着“主心骨”角色,但是男教师也是人,这些巨大的心理与工作压力使他们在男性人群中更容易引起生殖健康方面的疾病烦恼,尤其是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中最大的附属性腺,其功能产生前列腺液,参与生殖代谢。前列腺液还有营养精子、促使卵子受精及有助减低阴道中酸性的作用。前列腺是多数男子“多事”的地方,前列腺疾病称男性的下腹之患。男教师发生前列腺疾病的致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平时长时间站着授课,或是久坐不动,直接压迫前列腺引起充血淤血,有尿意时不及时排尿,使膀胱过度充盈,超过膀胱收缩能力时,导致排尿无力,从而为细菌、病毒或其它微生物的侵入和繁殖创造了环境,这就是公认的充血、感染等医源因素诱发了前列腺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据调查显示,男教师发生前列腺疾病半数与压力有关。50%以上的男性由于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时,又得不到应有的调剂,久而久之,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从而诱发前列腺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再加上许多男性教师对于这一方面的健康意识比较淡薄,有的是意识不到问题严重性,还有的就是知道自己有这个病,但羞于人前尤其是让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身份走进医院检查,以致于错过了最佳的治愈机会。
“没有地位,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自由……有的是责任、烦恼、压力、疾病……”这是现今大部分男教师的生存真实写照,可是这些又有谁人知,谁人解呢?
今天,也许我们不得不更多地去深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当男教师产生了前列腺等生殖健康方面疾病的时候,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仅仅包围在他们身边的那些美好的赞颂、祝福、感恩和崇敬吗?不,他们更需要的是有人也能为他们的疾病与健康来解惑答疑!
九月,秋风飒飒,在这秋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回报的季节里……让我们在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男教师们送去祝福与感恩的同时,更多地为他们的难言之隐进行解惑答疑。让我们在这个具有悠久尊师传统的国度里,使男教师们比往年感受到更多的真正的实在的理解、爱护和关注!(来源:人民网)
观察:谁偷了老师的健康
9月10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总忍不住向自己敬爱的老师送去一句问候,献上一束鲜花,表达一份敬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事实上,终年辛勤工作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们却正在面临着健康杀手的考验。一串串骇人的数字,一个个真实的病例,正在提醒着我们,教师的健康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健康警钟应该时时敲响。
数字
教师健康让人忧
广东省教育工会的调查显示:广东高校教师大约只有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剩下约7/1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约1/3的人处于疾病的边缘。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浙江大学校医院的一份体检报告显示:体检的6000人中,人均患病4种;心血管系统疾病数3311,代谢性疾病病例数3087,消化系统病例数为1811,良性肿瘤病例数2097。
声音
教师真的太累了
“早晨6点半到校,早自习、四节课,中午要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找学生谈话,下午四节课,晚上晚自习,每天晚上八点半以后才能回家。备课、改作业,接触新教材都得自己挤时间。”一位中学教师描述了自己一天的工作。除此之外,如学生的安全问题、思想问题、成绩问题都需要老师来考虑。如果带毕业班,工作强度更是不言而喻。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或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觉自己是在耽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这是陕西省一位年仅25岁的教师因患严重心理障碍疾病服毒自杀前留下的遗书。
分析
压力导致身心疾病
国家权威机构曾对教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繁重辛劳的工作中能保持身体健康者为数不多,带病工作似乎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特征,许多教师存在健康问题,不少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文奇认为,较大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很多教师存在严重的心理压力,产生孤僻、易怒、自卑、抑郁、困惑等症状。过重的工作压力、过高的社会期望让教师承受着超出常人想象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和超负荷工作,使得机体过早衰退,免疫力、内分泌功能下降,从而出现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消化不良、内分泌失调等,心脑血管病、肿瘤、咽炎、胃肠炎等教师职业病的发生都与此有关。(来源:生活时报)
观点:关注教师健康不应只在节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起老师,可能很多成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上学时那个在黑板上粉笔疾书、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威严形象。那时的我们也许很少能够想到,正是教师的职业特点,使这些传道授业解惑者在默默地面对着一系列的健康威胁。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是不是还有着这样的情节:自己的老师边在讲台上讲课边扶着腰,因为长时间说话和粉笔带来的粉尘而咳嗽不已甚至声音嘶哑,因为熬夜批改作业而熬出黑眼圈,因为吃饭不规律而患上胃病……
北京佰众体检最近对教师体检的统计结果中发现,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健康问题是颈腰椎疾患,达到21.4%,其次为体重超标现象,比例为20.8%,咽炎的发病率为15.8%,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比例为13.2%,而且男性脂肪肝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此外,教师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在参加心理测查的教师中,焦虑占46.2%,人际关系轻度异常比例为40.7%,抑郁占33.6%,躯体化症状轻度异常为23.1%,强迫症状占15.5%,而且女性异常比例高于男性。
每年的教师节,我们都能看到各行各业对教师表现出的敬意,不少医院也会在教师节期间为他们推出义诊等免费或优惠活动。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教师们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为孩子们辛苦耕耘着。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教师的健康,让他们的教学生涯及生活中少一份忧患,而这份关爱,不应仅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期间。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