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对北京存在威胁
2006-09-07
        登革热对北京存在威胁。即日起,北京市将采取三项措施预防登革热传入。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省份陆续发生多起登革热疫情,广东省部分地区8月份以来发生本地登革热多点暴发疫情。

  截至8月31日,广东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24例,其中广州登革热报告病例达104例。为有效防止登革热疫情的传入和蔓延,卫生部昨天要求各地提高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表示,登革热对北京存在威胁。登革热的病媒伊蚊的密度正在逐年上升,而且感染了登革热后一部分人并不发病,会有隐性患者流入北京,而北京居民普遍缺乏登革热抗体。

  北京即日起将采取三项措施预防登革热:开展对伊蚊的检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降低蚊虫的密度;给医院印发《传染病识别与处置》,其中包括登革热的诊断处理指导。

  记者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登革热是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的。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

登革热症状

  头痛发热、全身痒面、颈、胸部潮红

  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具体表现为:

  1.剧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

  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

  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

  有以上三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

  卫生部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加大对具有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和面、颈、胸部潮红等症状病人的筛查和诊断。

  名词解释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因身体和腿部有白斑而俗称“花蚊子”,由于其对人的叮咬和攻击力是目前所有蚊种中最强的,且往往白天攻击人,故又有“亚洲虎蚊”之称。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媒介蚊种,主要孳生在轮胎、井口积水、盆栽植物积水、花盆积水和树洞等中。

  北京市的蚊虫主要是淡色库蚊(约占90%),白纹伊蚊约占5%,白纹伊蚊是伊蚊的一种。北京市的蚊虫一般从5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蚊密度开始逐渐上升,至8月中旬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0月下旬逐渐消失。

文章来源:法制晚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