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不想长大
2006-09-04

  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在“永无乡”里,永远都不想长大。后来心理学家们用“彼得·潘”来指代心理成熟有困难的群体。   

  今天的彼得·潘们,正和S.H.E一起高唱:我不想不想不想长大!

  女生们——尽管她们已离开学校10年了,说话模仿樱桃小丸子;男生们——也许已是部门主管了,则热衷于蜡笔小新;她/他们吸着棒棒糖,抱着毛绒公仔,看卡通、打玩游戏……

  那些生理上已经成人,但心理上拒绝长大、依赖别人、不负责任、自我中心、极端幼稚化的人都具有“彼得• 潘综合征”。

  成年人的儿童游戏

  面对新新人类们种种让人惊叹的举止,我们不得不羡慕Kidult们旺盛的童心。保持童心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一颗永远好奇的童心会帮助我们保持创造力。就拿大便来说,在任何情况下,大小便对儿童都是富于吸引力的,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创造冲动的满足,这是艺术创造冲动的原始形式。

  童心不灭的成年人对大便的兴趣可以看作是一种寻求刺激的活动。寻求刺激有各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发现新的行为方式。大便玩具、巫毒娃娃本身是否是一种合适的刺激暂且不论,但它们作为成年人的新玩具,满足了成年人求新、求异心理,抱着宽容的心态,可以把它们当作是一种成年人的儿童游戏。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老年文化”,因为孩子们早早就被社会化、秩序化了,过早地丧失了异想天开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从来没有优秀童话的原因。《魔戒》、《纳尼亚传奇》以及《哈里•波特》的作者都是英美人,评论家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许多英国和美国人从未真正长大。

  过分幼稚化——彼得•潘综合征

  保持童真的一面可以使人单纯、放松,生活得更加乐趣盎然,但是对于一个成人来讲,只有“童真”的一面就比较可怕了。想想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吧,在处理婚姻关系上不得不说他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彼得•潘们的典型表现是虽然生理上已成熟,但心理年龄滞后,向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不能承担相应社会角色,逃避责任和义务。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幻想,无法适应现实,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有时也称为”社会依赖综合征”,属于一种心理障碍。

  突然退化,是一种自发的心理调节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变得幼稚?心理学上这叫做“退行”,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是指遇到挫折、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人的心理状态暂时退化,放弃已学会的成熟适应方式,恢复童年期经常使用的、幼稚的行为方式去应对困境,让自己获得平静和安慰。比如十多岁的孩子在学习压力大时,莫名其妙又开始尿床;或者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在突然丧偶之后,像孩子一样突然丧失生活能力,需要人照顾(就如同《飘》中郝思嘉的父亲),这是人调节心理的一个常用的手段,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看到。

  为什么成人会低龄化?

  个人偶尔幼稚一下无妨,但如果一贯地幼稚着,就要问问为什么了。

  父母的过分溺爱和保护

  在孩子应该独立、走进社会的阶段,父母却把孩子遮挡在自己的羽翼下。看上去是保护了孩子,实际上中断了孩子在碰钉子中学习社会规则的成长过程,形成了孩子自我中心,过分依赖、没有责任感的人格。这样的人一旦长大走入社会,必将屡屡受挫,以致稍遇问题就习惯性地退行到幼稚的状态。

  外界的压力

  为什么很多70年代的白领们不可救药地“儿童起来”了呢?这与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有关。他们与转型期的中国一起成长,经历了所有的变革。除自主择业、个人购房以外,大龄男女们在择偶方面都面临比上一代更大的压力。所以,以恢复童心的方法来调节心态,暂时逃避现实,找点乐子,也是“童稚化”流行的原因。

  集体卡哇依

  全球已经进入消费经济时代,消费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年轻化”。打开电视,广告上无一不是年轻漂亮的模特;商场里充斥眼目的也全是年轻人使用的酷炫产品。年轻-健康-美总是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唯恐自己老去,所以集体卡哇依也是社会文化对集体无意识影响的突出例证。

  如何保持年轻而不幼稚

  年轻是可爱的,幼稚就不必了。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装装“天真”而已,可以略过下面的文字。如果你认为自己幼稚过头,已属于彼得•潘的复制版时,可以通过下面的办法让自己成熟起来: 1.搬离父母的家,学会独自生活; 2.与成熟的人交往,学习模仿他们的言行思维方式; 3.主动关心身边的人; 4.遇事先从别人的角度思考,然后才是自己的角度; 5.养成列计划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计划; 6.学会承担后果,不要试图推挡或逃避; 7.最后一点,从今天开始,把满屋的毛绒玩具收藏起来,穿套装,阅读一两本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注意一定是看“字”而不是看“画”。

文章来源:时尚健康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