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体质13年后再次输于日韩
1993年,一篇关于中日少年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罕见的中国教育大讨论。而事后,作者再次撰文表示:中国孩子表现不如日本孩子顽强,既有观念意志方面的原因,也有体能差异的原因,只是后者未引起足够的警觉。
13年过去了,学生的体能差异情况如何呢?
“一点也不累!”来自韩国的初三学生赵显宰和金兑炯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刚参加完定向挑战对抗赛,而站在一旁的中国学生早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比赛开始前,已经有中国的参赛学生因中暑而退出。
定向挑战对抗赛只是天狮国际青少年体能训练营的其中一个项目,本次体能训练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成立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委会举办,同时邀请了中、日、韩3国共320名大、中学生参加。
攀登居庸关长城是体能训练营的另一个项目。“韩日学生体能比我们好,他们中途不用休息,而我们需要歇很久才能恢复体力。”中国学生王鹏从长城下来后说。
体能训练营结束后,主办方对定向挑战对抗赛开始前、结束后、结束后1分半、2分半、3分半的各国中学生的心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中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韩日学生。
此外,在8月19日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传出消息,据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从1984年到2004年组织的数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学生耐力素质在20年里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阶段性下降,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学生的锻炼意识远远不及韩日学生。大多数中国学生仅在体育课时间参加运动,而中国学校安排的每周体育课时间也少于韩日学校。
韩国学生李进率说:“大家都很喜欢一起参加运动,虽然强度大,但觉得很有意思。”日本学生高雪说:“日本大概有2/3的孩子很爱锻炼,活动形式也很随便,棒球、排球或篮球,只要你喜欢。”北京大学生胡先强则表示身边很少有同学在课余时间主动去锻炼。
体力活动不足和体育锻炼不够是当前国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据2005年有关部门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调查表明,2/3(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1/4(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既要有短期的对策,也要有长期的战略性对策。
2005年11月,经民政部批准,由团中央主管的“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正式成立。受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织委员会委托,承担日常工作。
“我们正在配合教育部组织中小学体育集体竞赛大会,所有的参赛队都以建制班为单位,要求班级中的大多数孩子以集体形式参加。要使中小学生的运动会不仅是体育特长生的表演舞台,重要的是引导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提高他们的锻炼意识。身体是成功的本钱,不能让他们在与别国孩子的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年来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 北京消息 昨天,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说,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 杨贵仁出示了一组数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五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以北京市为例,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杨贵仁分析说,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上楼乘电梯,出门坐汽车,体力劳动减少;二是目前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锻炼时间。而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一直从事青少年体质的研究,他把现在的青少年体质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 文章来源:中新网 谁让“青少年体质20年持续下降” 日前,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说,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8月20日《三秦都市报》) 我以为,出现青少年体质20年下降的现实,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前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之间,未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对接,于是,人们沉耽于现代化的物质享受中,忽视了应有体育锻炼;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带来的激烈的竞争,又迫使广大青少年过度承载着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需要的以脑力与智力为主体内容的学习任务,也无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不论怎么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是事关中华民族素质的大事,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关系密切。而且,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如果青少年健康体质得不到保证,即便拥有再多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恐怕也很难真正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针对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这样的现实,相关部门必须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体质健康状况干预措施。一方面,要通过文化意识力量的干预,来革除当前青少年存在的滞后的消极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另外一方面,惟有真正实现对应试教育及其评估体系的彻底改革,使个人的命运发展不再简单定格于“一考定终身”之上,从而使广大青少年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有时间和兴趣投入到运动锻炼之中。 事实上,也只有弥合诸如教育体制、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传统习惯等等因素与青少年健康体质需要与之间存在的断裂,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良性干预,而这一切,需要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形成合力,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调整,也需要政府部门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良性干预,从而不让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成为中华民族未来整体素质之痛。 青少年体质下降:腰酸背痛找上年轻人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了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身体素质呈现降低趋势。专家证实,一些年轻人经常出现腰酸、背痛、腿抽筋与身体素质下降有直接关系。 一年一度的体质监测涵盖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监测对象为3至69周岁的中国公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王梅研究员告诉记者,儿童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呈全面降低趋势,特别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此外,体力劳动人群的肌力好于非体力劳动人群;非体力劳动人群的速度、灵敏性、平衡性和反应能力好于体力劳动人群。 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对健康有什么影响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梅介绍说,柔韧性是坐位体前屈来测试的,男性柔韧性下降趋势尤其显著,平均成绩由10厘米降至8.8厘米。 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力研解释说,柔韧性是支撑运动器官的形态机能特性,它决定着人们各种动作的“幅度”。“柔韧性”这个术语更多的是用来说明身体各关节的整体灵活性。 柔韧性不好,实际上也就是各关节的灵活性差。关节灵活性差往往会限制力量、速度和协调能力的发挥,降低肌肉群内和肌肉的协调力。柔韧性不好,动作幅度稍大,便会出现腰酸、背痛、腿抽筋。要想避免这些问题,平时要多做提高柔韧性的练习,如屈、伸、弯曲、转体等动作,这些练习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平衡性也是体质检测中下降趋势明显的一项。平衡性好坏是通过闭眼单脚站立时间长短来判断的。平衡能力是依靠各肌群张力的适当分配,而此分配又是在视觉、本体感觉、位觉和触觉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谈到平衡能力下降的危害时,王梅举例说,在交通事故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原本右行的汽车却开到了道路左边,人们大都认为是司机酒后驾车等造成的,但是,有的是由于平衡能力下降,产生位置的错误判断造成的。 平衡能力的提高或保持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达到,李力研介绍,体育项目中的滑冰、跳水、赛艇、划船、走树桩等;休闲娱乐项目中的游艇、蹦极、漂流都是提高平衡能力较好的活动。 专家认为,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体力劳动人群的肌力好于非体力劳动人群,肌肉活动和户外活动少。体质的下降不容忽视,它提示了一些健康问题的苗头,如果不加调整,由此可能导致新陈代谢低下,肌力衰退、神经衰弱、心肺功能差、适应能力降低等。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应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专家特别提醒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忙里偷闲地进行锻炼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文章来源:南方网 立法遏止青少年体质下降状况 17岁职高学生小亮在公交车上突然昏厥被送往医院抢救的新闻,引起人们对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深深忧虑。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对这一成长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还专门做了“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幅度惊人,建议立法加以遏止”的发言。 根据中国人口协会对外公布的资料,从1979年开始的全国青少年体质调查情况看,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标准不断提高,原来的“豆芽菜”体型得到改善。可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却明显下降,尤其是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下降幅度最为明显. 冯世良委员说:“我特地到某城市一所普通中学,对初三年级一个班的30名男生进行1500米测试。测试结果真是触目惊心:这些学生跑完1500米,大约需要10分钟,其中,6名学生坚持不下来,另有20名学生跑一半就捂着肚子喘不上气来,而剩下的学生在跑完全程后都痛苦地倒在地上。每秒只跑2.2米,也就比走路的速度稍微快一点,学生跑完1500米的心率根本不应该超过每分钟140次,而实际达到每分钟160至180次。” “随便到各个学校走走,到处可见戴眼镜的学生。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升国旗的时候,竟然有学生因为体质太差而晕倒。”冯世良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忽视体育教育。冯世良说:“我调查了一所大城市的有1000多名学生的重点小学,这所学校为了安全不出事故,规定篮球不准打,足球不准踢,高年级的学生不准在操场上跑步,以免撞倒低年级的学生。对此学校的老师有自己的说法:现在的青少年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学生在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中受伤,家长肯定跟学校和教师闹得没完没了。为了学生不出事,学校只能放弃体育教学。这样做,家长不反对,学生不反对,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冯世良指出,学校怕出事,家长怕受伤,再加上现在的青少年又受网络、电视的影响,越来越懒得到户外去活动。一来二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青少年的体质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差。冯世良建议重新修改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强制规定,中小学生每天上午8时上学,下午5时放学,以提高他们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并让他们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在体育锻炼上。同时由国家财政拨专款,解决全国中小学校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另外,再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拨出更多的资金加大对城市社区体育器材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