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了职业心理创伤
2006-08-18

每个职业都会因其工作性质,有可能给它的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但当这些创伤伤害到你时,你只能学会默默承受吗? 

  哪个行业心理创伤级别最高 

  “人们普遍认为警察是应该最坚强的,几乎没有人想他们会受创伤。而实际上,警察这个职业最容易受伤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易春丽博士说,在国外,警察是心理咨询的常客。因为他们不断地被暴露在这种心理创伤中。 

  香港影片《无间道》中,陈慧琳扮演的是服务警员的心理咨询师。易春丽说,这个角色对警员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多佛偷渡案中,60名中国偷渡客被塞入一辆货车里准备偷运到英国,由于卡车上唯一的通风口被关闭,最终导致58人因窒息死亡。易春丽强调说,车上惟一的两名幸存者是一级受创者,凡是受害者家属都是二级受创者,而所有接触过惨案现场的警察就是第三类受创者。尤其是那些之前没有心理准备,突然被暴露在“惨案画面”中的边防警,他们因此可能会天天做噩梦,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心理创伤可能会被压抑,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出现症状。因此这些人在事发后是绝对需要进行心理创伤辅导的。 

     

  我们都做了什么 

  前不久,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警方共有476名民警牺牲、6076名民警负伤,其中有一个数据尤其值得关注,“因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民警达212人”,这个数据在牺牲民警中占到了相当的比例。 

  据透露,因公牺牲的民警平均年龄仅30岁多一点。同事的牺牲对曾经与其共事的战友来说就是二级创伤,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单位的士气就会受到影响。“谈到二级创伤处理,目前已经有不少单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因为看到了‘灾难’场面的三级创伤却往往被人们忽视。”易春丽提醒说,受到心理创伤的人往往睡眠不好,缺乏人际安全,对人不信任等,但他们却不明原因,甚至带着症状工作。这其实和能力没有关系,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为了尽可能避免民警英年早逝,公安部从去年开始已经在全国范围推行“强制休假”制度,并正在努力建立定期体检制度、体育锻炼达标制度,和以维护人身安全为核心的教育训练制度、与相关部门洽谈建立民警因公伤亡保险制度。 

  这些举措都十分值得称道,不过,在心理健康制度建立包括心理创伤辅导方面显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不仅仅是警察,记者、医生也是很容易遭遇三级创伤的。易春丽说,比如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医生,灾难报道、战地记者等,他们都是易感人群,这些职业也是心理高危职业。这也对现代的人事主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能做什么 

  易春丽说,因为当由于职业原因暴露于灾难等现场时,如果参与人员实际上并不能对此进行处理,也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环境,则这种无阻感会让他们的心理更受伤。“从业者只有能够保护好自己的时候,他呈现给别人的东西才更具人性。如果他们连自己都蔑视自己生命,那么他们也很难对别人有善意和人性。”因此,很多心理高危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想办法先保护自己。 

  易春丽建议从事高危职业的人员在工作前,包括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应该着手训练自己如何自我保护,哪些东西是重要的,自己需要有哪些防护,之后又要做什么样的处理,有什么样的情绪是正常的……这都是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之前应该知道的。 

  哪些行业最容易发生心理创伤,就优先做这方面的知识普及,比如,可以事先请专家来讲课,了解怎样去预防创伤,什么人更容易受到创伤,会有怎样的创伤,在工作时要小心些什么。甚至可以在大学中设置一些相关的内容,比如记者这个行业,告诉将来的从业者,这个行业可能会遇到什么心理方面难题,你需要什么帮助,从哪里可以获得帮助,和你能够获得哪些形式的心理辅导。 

  总之,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重视。

来源:搜狐社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