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
长得可爱,真能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吗?面对强大的力量,相对柔弱的“可爱”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可爱”的形象能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不会激起人的攻击意识
“首先,可爱的形象能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会激发出人类‘保护’的本能。”北京光华财智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治疗师林石南说。“可爱”的形象,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的怜爱心理和保护意识,这属于人类的一种本能。而当这种冲动付诸于实际的时候,“可爱”的一方就能够从中受益。比如你会更愿意救助一窝冻得喵喵直叫的小猫,还是一窝快冻死的蝎子呢?
而且,可爱因素不会激起人的攻击意识。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告诉记者,人类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来的关于“竞争、愤怒、报复”的攻击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针对于比自己强势和凶悍的生命个体的“自我保护”的需要。因此,当他们接触到的视觉信息伴有可爱而愉悦的特质,就不易激起这种潜在的攻击冲动,并且会产生某种怜爱和疼惜的心理,这同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本能。
就好比我们在怀抱一个婴儿的时候,会因为他们的“幼小”和“弱势”而处处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他们娇嫩的肌肤和纤弱的骨骼。
“可爱”能够激发起人类的占有欲望,使幼小的生命得以从中寻求保护
“人是一种欲望很强烈的动物,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伴随有某种‘占有’的本能。因此,当一个人看到其他‘可爱’的生命时,会基于‘占有欲’的心态,期望同这个生命建立起某种从属性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他理所当然会尽量给予呵护与疼惜,自然就谈不上伤害了。”林石南解释说。
但是林石南同时表示,当这种“占有欲”不受控制地向另一个畸形甚至变态的方向发展,则可能会演变成某些父亲强暴幼年女儿的极端个案。
人类的“共情心理”也有助于身处逆境的“可爱”生命得到救助
沈政教授认为,“共情心理”在心理学上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本能,当人们目睹了其他幼小、可爱的生命遭受痛苦的状态后,会产生一种与其相通的焦虑感和挣扎状态,因此会主动帮助这个生命脱离当前的痛苦。我们经常看到的流浪儿被爱心妈妈收养的案例,其实就是“共情心理”发挥作用后,人类的一种爱护表现。
不能简单推论出“可爱是一种进化需要”的观点。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