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白领腔”带进生活
2006-07-27
  你有没有觉得,走进职场后,逐渐不会用平常的腔调说话了——无论是跟买西瓜的小贩讨价,还是跟亲密恋人聊天,你都喜欢使用沟通、意向、定位、互动、愿景等辞令,还时不时来几句英语。这证明,你已经拥有了白领腔。

  为什么流行白领腔?为什么白领腔走进生活却让人不舒服?专家告诉你,这背后隐藏着社会角色转换的玄机。

  北京东明时光国际咨询中心的首席情绪与行为管理顾问文稚嘉女士,以及北京慧源心理网的资深咨询师李玲女士总结出“白领腔”外泄的三大典型动机。

  “模式型”白领腔

  [通俗个案]“喂!您好,我是××公关公司第3业务部的沈静宜,请问阁下是哪位?”每天,像这样开头的电话,沈静宜都要接二三十个。只要手机上显示的是陌生号码,她几乎都是声线甜美地如此应答。只有当你听到她的下一句是“是你小子,最近死哪儿去了!”那可能才是她的本色特征。

  专家把脉:一部分被职业角色“异化”而不能还原回真实生活的人,会将日常的商务用语直接照搬过来,并且往往脱口而出。这类人一般没有特别的用意和居心,但“非口语”的表达方式无形中却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真实亲密的关系,甚至会导致沟通障碍,使聆听的一方因为不适应复杂繁琐的措辞,而不能在第一时间就接收到最有价值的信息。

  “炫耀型”白领腔

  通俗个案:时值午夜,在KTV热闹了一个晚上的同学聚会终于要曲终人散了,大伙儿在停车场互相道别,准备各自打道回府。谢晖决定抓紧最后一次机会展现他在跨国公司担任要职的与众不同,于是彬彬有礼地说:“各位晚安了,我们随后再联络。晚些时候,我会将照片公布在校友录上,烦请各位留心。”一句话果然赚足眼球,但随后就有人捶着他的肩膀笑骂道:“你这家伙还会不会说人话了?”

  专家把脉:与主持界的“港台腔”一样,此时的“白领腔”是一场有预谋的外泄。职场中,也有人期望通过语言方式来炫耀自身的优越感,提升形象,引人关注。短时间内的确会收到这种效果,但是从长远而言,过分标榜职业身份,会逐渐使人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变得单一而匮乏,同时也将备尝空虚和孤独。

  “自卑型”白领腔

  通俗个案:陆楠大专毕业后,在一家小型物流公司担任文员。想着身边的朋友整天出入的都是高级写字楼,陆楠顿觉自己的渺小和黯淡。不知从何时开始,她说话时收起了人见人爱的小酒窝,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成熟的职业姿态,举手投足间总把“理念、定位、意向、拓展”这样的词语挂在嘴边,连向老公请教电脑操作都是一句“不好意思,你能再把刚才的步骤重新演示一遍吗?”全家晕倒。

  专家把脉:目前,还是有很多人对于“白领”的职业盲目地心存向往。在他们的概念中,所谓的“OL(Office Lady)”就是一群裹在名牌职业套装中,粉饰精致的优雅女人。于是有一些自卑的人就开始单纯模仿他们的说话方式,希望借此寻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抬高身份。但欲盖弥彰的做法正好暴露出这些人的软弱和自卑,得不偿失。

  破解有道:将真实的自我带回生活

  要领1. 将自己看成普通人。

  职业角色的高低不是一个人社会意义的全部,摒弃掉那些不成熟的表现心态,踏踏实实活着的人才能获得最平静满足的幸福。

  要领2. 回家先换衣服

  人们总是很容易被外表束缚,也被外表欺骗。因此,聪明的做法是,在回家的第一时间就撕掉职场包装,换上舒服的家居服,从视觉上先做回自己。

  要领3.敢于“变丑”。

  人因为迷恋自身的职业形象而更容易被职业主宰。所以,那些懂得下班后及时卸妆、周末素面朝天散步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

  要领4.远离职业工具。

  在下班之后,尽量不要再接触电脑,远离那些富有“职场气息”的东西,对一个人尽快转换角色很有帮助。

  要领5.大胆承认“表里不一”。

  有些时候,特定场合所赋予的特定的职业需要,使人没有其他选择。生活中,无论你是怎样的白领,也没必要整天在张嘴前先研究措辞。别忘了“稍候我们再联络”还有个通俗说法是“有空儿我给你打电话”。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报》 李京淑/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