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微笑,也是抑郁
2006-07-04

     广州某高校,一周之内有3名学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周围没有人能够听懂,也没有人能够察觉他们在自杀前发出的求生信号,因为他们平时都以开朗活泼的面目示人,根本没有人发现他们深埋的痛苦。

  武汉王女士,一家四星级酒店员工,工作中她时刻保持着具有亲和力的微笑。然而一回家,她动不动就和老公吵架,甚至还因此出现了其他生理问题。王女士自己也说,哪怕心情再郁闷,工作中也要保持精神饱满,一旦回了家,却总是情绪低落,不愿说话。

  湖北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陈振华副教授告诉记者,这种人前强颜欢笑,回家后却恍然孤独、无名火起的人,正是“微笑型抑郁症”的受害者。

  无论他们内心深处有再多的痛苦,外在表现却还是若无其事,面带“微笑”。这种“微笑”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礼节的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个人前途的需要”。这些患者,“微笑”过后是更深刻的孤独和寂寞。他们的行为具有表演性质,与他们的情感体验缺乏内在的一致,而难以表现其“真我”的一面。

  比如令人羡慕的白领,“笑脸迎人”是其职业素质,也是拉近与顾客距离的最佳途径。但他们的微笑往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工作需要强装出来的,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沮丧和抑郁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心理的扭曲或变态,进而引发各种生理问题。

  陈振华说,微笑型抑郁症的根源是患者无法正当地处理外界压力,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愿意倾诉、不愿意放弃“尊严”,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他们就像一个光洁的瓷瓶,一旦有个撞击,就会粉身碎骨。

  可是究竟该如何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变得真正阳光起来呢?

  陈振华说,从事服务、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人,要培养自己对生活和工作的兴趣,让自己的每次微笑都发自内心,遇到烦恼时要向亲友倾诉。症状较轻者可通过休闲活动来缓解,病症较重者要尽早接受治疗。

  同时,治疗“微笑型抑郁症”应采取以生物治疗为基础,辅以心理治疗的方法。生物学治疗主要以抗抑郁药作为治疗基础,心理治疗是辅助治疗的手段,它必须要在服用抗抑郁药的基础上进行。▲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