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缘起
在我们的身边,不鲜见淘气的孩子们,有时候他们的恶作剧让人哭笑不得又隐隐不安。
近日,北京的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小孙子班上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小红今年上二年级,父母都是来京务工人员。两年前,她随父母来到北京,调入了这所小学。小红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常常被小朋友笑话。穿衣服也不太讲究,有时候甚至有点邋遢,别的小朋友也都不太喜欢和她做朋友。来到北京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多方面她都无法适应,成绩也不好,城市里的孩子们多少对她有些歧视和排斥。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小红就喜欢对其他同学来点恶作剧。比如有的小姑娘在跳橡皮筋,她就故意拉扯皮筋,把正在跳的小女孩绊倒。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日子久了,别的同学就更不喜欢她,不愿和她玩儿。
最近小红喜欢偷拿同学的东西,藏起来让人家找不着,看着别人焦急的样子,小红就在一边得意的笑。没有好朋友的小红,现在变着法的用各种恶剧来捉弄同学们,同学们越不和她玩,她就越是捉弄别人。
在小红和一些喜欢恶作剧的小朋友身上,对别人来点恶作剧,其实是有特定原因的,首都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李文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有些孩子喜欢恶作剧,多半是觉得好奇、好玩,他们还不具有判断能力,对事件结果的预知力还没有得到发展。”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教授刘华清也认为:“孩子们恶作剧是希望引起别人的重视,可能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也希望别人重视他其他的特长。有时候,他们的恶作剧行为是从别的地方模仿而来,比如从电视或从其他小伙伴那里。
恶作剧绝大多数是孩子们正常化、自然化的行为,也就是孩子的淘气所致,他们希望别人给予自己好的评价,有些孩子误以为恶作剧就是一种好的方式,其实并没有伤害他人的初衷。”
刘华清副教授同时指出,父母的行为也是导致孩子恶作剧的原因,比如父母的教育方式极端、简单、暴力,对孩子总是完全的批评和否定。像小红父母这样的农民工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除了农民工的孩子,由祖父母隔代教养的孩子常常被纵容惯了,也容易出现问题。”
但孩子的小恶作剧如果不制止,可能也会引发严重的问题。刘华清副教授提醒家长,有一小部分的孩子也要引起注意,“他们可能是多动症、抽动症或者品行问题,这就需要对孩子即时治疗和教育引导。”
李文道博士也指出:“如果孩子恶作剧成了习惯,就像某件事情长期的反复的做,就会形成人格的一部分。对于孩子的恶作剧或者其他错误行为,该制止的时候,如果不制止,反复下去,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品性恶劣,更极端的甚至是犯罪。但大多数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长大了就不在会恶作剧了。虽然成年人偶尔也会有恶作剧,但多半也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孩子如果常常用恶作剧捉弄别人,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呢?孩子是需要父母的爱和关注的,家长应该明白“不犯错误的孩子不会长大”,孩子的小问题、小缺点只是人生中的“过客”。某些家长容不得孩子犯一点错误,觉得孩子犯错误就是屡教不改,就是无可救药,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刺伤,甚至会激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
刘华清副教授说:“孩子犯错误是因为不知道底线,所以父母要帮孩子建立这个底线。父亲要作为权威形象出现在家里,而母亲应该协助父亲树立这个形象。这在孩子3-5岁的时候尤其重要。”
李文道博士给出了一些父母应该遵循的建议:“首先,父母应该接纳自己的孩子,但是不能溺爱,该批评的时候还是要批评。第二,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正面的关注,而不是负面的关注。不要把孩子的缺点天天挂在嘴上说,应该用爱去多关注孩子,将关注放在平时生活的细节中。第三,当孩子恶作剧后不要马上关注他,那样就正中下怀,反而会强化孩子干坏事的意识。”
刘华清副教授补充说:“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温柔的坚持’,态度要一贯。对一些无关品德的小恶作剧,家长可以不用太关注。但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恶作剧应该要严厉管教,但一定不能打骂。过多的打骂和否定反而会让孩子继续恶作剧。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