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在职场中“人善被人欺”吗?你觉得在职场中能做到诚信吗?总之一句话,你认为职场中需要道德吗? 关于“品德”的尴尬一: 我们并不能武断地认为,被淘汰的那8个人就全部出现了“操守问题”,品德败坏。“试用期”是劳资双方互相适应的一个过程,绝对会有一些人在真正进入了一个企业之后,出现各方面的“适应不良”,或者难以接受现实的“企业文化”;或者动力不足,目标转移。因此,给职场双方都留有“二次选择”的余地,是最大程度上挑选并保全“德才兼备”员工的智慧之举。 其次,落实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惩罚措施也是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借鉴一下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以惠普公司为例,他们的企业文化中十分推崇“相信员工”的理念,但是一旦有人上交了虚假的报销单据就立刻会被解雇,毫不留情。在这样严谨而公平的氛围下,每个人都会安分守己、恪尽职守,道德危机事件的突发概率也会大大减低。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报
一个尴尬的数字告诉我们,只有14.5%的应届毕业生把道德当成求职必须的标准。专家告诉我们,事情并没有看起来这么可怕,细节和量化道德管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新闻调查
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社承办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公布了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3456份有效问卷中,只有14.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品德”会对求职有所帮助。
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来,专业能力(49.2%)、沟通能力(43.2%)、适应能力(41.4%)、心理素质(32.6%)和组织能力(15.8%)才是找工作的必备本领。针对如此令人忧心的事实,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东明时光国际咨询中心的首席情绪与行为管理顾问文稚嘉女士。
破解之道
“德才兼备”需要用细节来验证
你可以用出色的成绩单和重点高校的学位证书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你可以用名目繁多的资格证书和社会经历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准。你可以罗列曾经担任的社会职务和曾经参加的社会活动,证明自己的沟通能力……但是,你找不到任何一样东西可以为你的品德担保和作证。
现实生活中,还是细节最给人感受强烈
文稚嘉说,其实,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只能作为一种统一的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却不具备强制执行的能力和手段。“广泛适用”的标准往往会忽视很多细节上的东西,不能体现人性化的发展需求。
现实生活中,给人感受深刻强烈的往往就是“细节”上不经意的表现。例如,在某著名外企的第三轮面试中,35名入围者都具有相当的资质和实力,而最终被淘汰出局的24个人也并非输在了学识和能力上。
在新人正式入职之后,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总监透露了那次面试中暗藏的玄机:首先,为应聘者安排的坐椅推到了桌子下面,凡是拉动椅子发出刺耳声响的,淘汰;其次,面试正式开始之前,会安排人员给面试者一杯温水,凡是面试结束后,将杯子留在桌面上的,淘汰;在面试的过程中,会有一位考官突然表现出身体的不适,凡是对此没有任何反应,继续侃侃而谈的,淘汰;最后在结束面试的时候,凡是没有在离去时随手关门的,淘汰。这些微小的细节,看似无关痛痒,其实可以很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文化修养,对于求职者的整体形象影响很大。
文老师遗憾地指出,目前我们的一些“金字招牌”的高等学府,随地吐痰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果连这样的高学历群体都不能做到遏制和杜绝,那实在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由此看来,“德才兼备”的教育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于“品德”的尴尬二:几乎所有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主管,都在每一年的招聘中费尽心机地设计选拔的条件和标准。但是,当一批硬件指标出类拔萃的“人才”加入企业之后,面对他们中的一些人上交的不实报销单据和员工跳槽后的“保密泄露”,主管们实在是深受打击。
人才的检验像大浪淘沙,企业要懂得量化指标文稚嘉提示求职者,在社会竞争的过程中,“才”、“德”的确可以兼备,但是不存在绝对必然的联系。我们在追求双方面的完善甚至完美的过程中,要适时地懂得取舍和权衡。要解除这种困惑,一方面,作为用人单位应当有意识地“弱化”招聘时的硬件指标,将学历、证书这样的东西视为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以更加人性、科学的角度来审查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文稚嘉表示,人才的检验和筛选,其实很像是大浪淘沙,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莫不能操之过急。企业在招聘之前,应当像会计学中计提“坏账准备”一样,做好人才损失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简单地说,就是在正常的招聘计划之外建立一个“拟招聘计划”。好比一个岗位有2个名额的空缺,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从应聘者中挑选出10个入围者,简单培训后统一试用,最后取表现突出、口碑良好的前两名。
我们并不能武断地认为,被淘汰的那8个人就全部出现了“操守问题”,品德败坏。“试用期”是劳资双方互相适应的一个过程,绝对会有一些人在真正进入了一个企业之后,出现各方面的“适应不良”,或者难以接受现实的“企业文化”;或者动力不足,目标转移。因此,给职场双方都留有“二次选择”的余地,是最大程度上挑选并保全“德才兼备”员工的智慧之举。
其次,落实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惩罚措施也是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借鉴一下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以惠普公司为例,他们的企业文化中十分推崇“相信员工”的理念,但是一旦有人上交了虚假的报销单据就立刻会被解雇,毫不留情。在这样严谨而公平的氛围下,每个人都会安分守己、恪尽职守,道德危机事件的突发概率也会大大减低。
专家解读
社会压力导致言不由衷
针对调查中仅有14.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认可“品德”的作用,文稚嘉表示,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由于认同的比例太低,实在令人忧心。任何事物都是在被广泛的重视和认可后,才能提升地位,发挥作用。
目前国人视为“必要生存条件”的英语,所以很自然的,这一代人的英语水平十分了得。同样道理,很多求职者如果在入职之前已经将“品德”视为可有可无的陪衬,那么必然不会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顺其自然”的结果是“随波逐流”,最终可能导致真正的道德沦丧。
另一方面,文稚嘉也认为,“14.5%”这个数字,并不一定如实反应了每一位参与调查者的心态。
今天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的个性和愿望有时候要被迫屈从于现实的强大压力。好比一个具有绘画天分的孩子,虽然可以在大学的艺术系得以深造和发展,但是为了最后的“学位证”,也要勉为其难地苦读毫无天分和感觉的英语,备考四级。如此“心不由衷”的选择,并非出于本意。
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在那些受访者当中,由于他们的身份特殊而统一———“大四应届毕业生”,因此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考验。在这样的前提下,某些价值取向可能就会失真。
也许,很多“14.5%”之外的受访者,并没有忽视品德,只是在现实情况下不得不更重视“专业能力”等一些“有形”的硬件指标,以谋求能够迅速立足于社会。他们的心中实际上充满对于“做人”的遗憾,并且怀抱着期望,等待时机弥补这种遗憾。
专家解读
社会压力导致言不由衷
针对调查中仅有14.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认可“品德”的作用,文稚嘉表示,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由于认同的比例太低,实在令人忧心。任何事物都是在被广泛的重视和认可后,才能提升地位,发挥作用。
目前国人视为“必要生存条件”的英语,所以很自然的,这一代人的英语水平十分了得。同样道理,很多求职者如果在入职之前已经将“品德”视为可有可无的陪衬,那么必然不会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顺其自然”的结果是“随波逐流”,最终可能导致真正的道德沦丧。
另一方面,文稚嘉也认为,“14.5%”这个数字,并不一定如实反应了每一位参与调查者的心态。
今天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的个性和愿望有时候要被迫屈从于现实的强大压力。好比一个具有绘画天分的孩子,虽然可以在大学的艺术系得以深造和发展,但是为了最后的“学位证”,也要勉为其难地苦读毫无天分和感觉的英语,备考四级。如此“心不由衷”的选择,并非出于本意。
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在那些受访者当中,由于他们的身份特殊而统一———“大四应届毕业生”,因此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考验。在这样的前提下,某些价值取向可能就会失真。
也许,很多“14.5%”之外的受访者,并没有忽视品德,只是在现实情况下不得不更重视“专业能力”等一些“有形”的硬件指标,以谋求能够迅速立足于社会。他们的心中实际上充满对于“做人”的遗憾,并且怀抱着期望,等待时机弥补这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