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夜里,因为找点资料就翻开了去年的旧报纸,偶然看到了护国寺西配殿在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我家离护国寺庙会有不到半小时的路程,小时候经常跟着妈妈去逛庙会。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庙会就从隆福寺、白塔寺等处转到了护国寺,那时白塔寺、白云观等几个寺庙都有香火,好多商贩小贩是不能进庙经商的,只能在寺庙外的大街上经营,护国寺是断了香火的一座破庙,只有它没有遮拦,所以护国寺庙会都比那些庙会大。到了护国寺庙会的时日,从护国寺前街到庙里到庙后的空场就是一个个人头攒动、百货云集、江湖卖艺和民俗文化聚集的一个大集市。在寺里东西配殿前从南到北的平地搭起的蓝布、白布的棚子,在里边支上架子案子摆放商品,这些棚子一般都是大商家、商行的固定摊位,有大布庄卖绸缎等,他们卖的零头布料是最受欢迎的,又便宜货色又好品种又多。还有瓷器行卖唐山、淄博、曲阳瓷器陶器的,有卖古董、文物、名人字画的,卖线装书籍、时代画报的,卖绣花针线的,还有卖各种彩珠、绒花的,卖汽灯、煤油灯、香蜡的,卖鞋的、卖帽子围巾的,卖温州、杭州桐油纸伞、漆布伞、卖凉席、竹帘子的,卖金鱼花卉的,春节期间卖年画对联美人图的应有尽有。这些棚子的对面就是地摊儿了,在地上铺一块布或一张纸,把所要卖的商品放在上边就可以了,这些小商贩不固定,有卖估衣的,一个人拿着一件旧衣服唱,一个人帮腔,围着好多人看,还有卖刀子剪子的、卖袜子手帕梳子发卡针头线脑儿的,这些小摊儿举不胜举。
1945年以后这儿又多了卖洋货的摊子,有高筒大黄皮靴子、王八壶、望远镜、照相机、洋表、洋刀、洋餐具、电扇、话匣子、手摇唱机,还有和服等等。再有就是漂洋过海来的美国货、西洋货,如巧克力、妇女化妆品、高筒袜、高跟鞋、墨镜、刮脸刀、钢笔、自来火、折叠刀,还有成堆的穿过的各种外国旧衣服。
老百姓到庙会来有的是为了买些东西,也有的是寻开心找乐子来的,在庙会上要吃点小吃,要听听,要看看。在中轴线上的三座佛殿的前后可以说就是娱乐、饮食区,在这儿有北京各式风味小吃和唱戏的,演杂技的,打把式卖艺的地盘了。卖小吃零食的摊子没有固定地点,横七竖八的,哪儿适合就在哪儿摆,大多围着唱戏的,演杂技的,打把式卖义的摆着,这样吃和看两方便,庙会上的小吃零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味浓口正,品种丰富举不胜举。
地方小吃的摊子包围着唱戏的,演杂技的,说书的,但他们要有较好的环境才行、就用高
护国寺庙会就是这个样子,它是一个商业集市、但它还带给了百姓娱乐和文化,百姓很喜欢这种庙会的形式,庙会贴近百姓的生活,这种廉价的、简易的财物交换正是生活低下的百姓所欢迎的,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方便,使生活增加了色彩,庙会是老百姓购物娱乐的天地,所以一到庙会就好像是过节一样,四面八方的人都向一处走来,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群,喧着、闹着、笑着,吵吵嚷嚷无所顾忌,真是热闹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