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较量结束“心理高考”开始
2006-06-20

   高考结束了,不少考生走出考场后,不知不觉地又陷入了“心理高考”之中——整天为未来忧心忡忡,出现不同程度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那么,怎样做好高考后的心理调整呢?

  警惕“成绩期待焦虑症”做好可能落榜的心理准备
    案例:某重点高中的学生小周在高考结束后,心里一直很烦,有时脾气大得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她还经常和同学一块去打打球,通通电话,开个玩笑,现在总感到没劲,什么事都不想做,经常从梦中惊醒,老是想着自己如果考不上大学应怎样面对父母和亲戚,他们会怎样看她。像小周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学生高考结束后,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之中,情绪不稳定,在家闷闷不乐,不苟言笑,不敢看家长的眼神,有时一觉睡到中午,也不吃饭。
  点评:据统计,从考试结束到成绩公布这段容易被忽视的时间里,50%的高考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日常生活。
  考后焦虑分为轻、中、重三等。轻度焦虑自我感觉到不愉快、紧张,并不影响日常生活,考生只要自己进行心理调试即可;中度焦虑则会影响到日常生活,需要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帮助;而重度焦虑则表现为主观感受,明显影响到生活,如饮食不香、坐卧不安,这时要让心理医生介入。出现焦虑症状的主要是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压力无处宣泄,这种压力不断积累,很有可能在高考成绩公布的前后暴发,有的甚至会产生精神崩溃。这种症状还可能会影响这些考生的未来,他们今后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结果与期望不一致时,焦虑又会出现。
  考生要提前做好可能落榜的心理准备。考入理想的高等学府,是每一位考生所希望的,但事实上不是人人都能如愿。如果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那么,在面对考试结果时,就可以坦然承受,心理压力不会过大。

  积极面对放榜消息学会摆脱消极情绪
    案例:高考成绩出来了,小李的成绩差重点线5分,看到平时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都上了重点线,小李感到十分痛苦,不停地责备自己,总回想自己哪道题没做好,感到没脸见人。小李的父母也在安慰她,小李就是听不进去,常伤心流泪,不爱出门,收到了普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不想去上学,甚至想自杀。后来求助医生,通过治疗后,终于走进那所她不愿去的大学。回想往事,小李感受最多的就是:只要你努力,在哪里都可能成功。
  点评:“放榜”后这段时间,对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心理变化来看可以分为4类:1.考上理想的大学,心满意足。2.虽然考上了大学,但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和专业。3.平时成绩非常好,而且是班干部,但考试失败了。4.因成绩欠佳而考不上的,但已有心理准备。
  这四类学生中,第一与第四类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第二、第三类就很可能出现短暂的心理问题。
  比如第二类,虽然考上了,但心里总觉得不如意,这类学生一般会在上大学半年后出现问题,表现为对该大学、该专业的学习有抵触心理,情绪低落,出现适应障碍。
  再如第三类,平时成绩很好,但考试失败,在这巨大的落差里感到非常痛苦,不能接受现实,失落感太大,别人越安慰越糟糕,出现心理压抑。建议对这两类学生都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放松心情,真正接受现实,并形成继续前进的信念和推动力。

  五种心病不可小视家长不要起反作用
    我们发现,高考考生主要的心病可以归纳成以下5类:
    自卑心理出现这种心理的考生,一般把高考看得很重,把高考和前途挂钩,认为高考失利就等于前途终结。所以整天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反复咀嚼失败和痛苦的情绪体验,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他们一般拒绝与人交往,即使与人交谈,也总是诉说自己的失败,自怨自艾。
  麻木心理一些考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同学的嘲讽,于是妄自菲薄,以此掩盖内心的自卑和哀伤。
  失落心理高考后,随着紧张感的结束,有的考生反而会感到茫然无措,心里空荡荡的,仿佛失去了什么。这种失落心理会使他们失去热情,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整天等待、企盼,六神无主。
  内疚心理高考前,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激励,本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给予报答,结果心想事不成,遂产生了愧对家长与师长的内疚心理。
  孤独心理一些考生因自我感觉没有考好,害怕别人嘲讽挖苦,便整天闷在家里,避免会亲拜友。这种自我封闭很容易形成孤独心理。
  点评:考生出现以上5种心理,很多的原因“归功”于家长。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常常是做家庭诊治——要改变的不是孩子一个人,而是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
  大部分家长非常关心孩子考前和考中的情绪变化,却往往忽视孩子在考后的心情。考前,他们会到处请教专家,从心理、饮食、环境等各方面为孩子做好服务,以便孩子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中,他们会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刚从考场下来,家长便围上去,嘘寒问暖,孩子感到考不好,家长便耐心劝慰。可高考结束后,他们往往就会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能考多少分、分数线是多少这些问题上。有的家长甚至对考不好的孩子表现出失望的情绪,给孩子脸色看。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作为考生家长,无论孩子考得怎么样,都不要有半点的埋怨和责备,因为这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家长要引导考生采取转移注意的方法,有效地避免其不良情绪的困扰。在等待考分之际,有条件的家庭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一起去郊游,让孩子融入大自然,让愉快、轻松的气氛冲淡烦恼,使其精神得到充分的松弛。考生还可以学着暗示自己,如“我已经尽全力了,我不后悔!”等等,考后焦虑紧张的心理就会有所缓解。
  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也应积极为孩子减压。与孩子谈心、聊天,让孩子知道家人是他永远的支持者,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使他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福建厦门市医学心理门诊部刘发荣


  用“平常心”调节考后心理
  高考结束了,不少高考家庭很快由考前紧张陷入到担忧考试成绩的焦虑状态,集中体现在对考试分数和能报考什么样的大学等方面的担忧。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闫福岭指出,不管孩子考得如何,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为考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任何指责、埋怨、愤怒等负面情绪,不仅都无济于事,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加大考生的心理压力。尤其不要紧盯考生反复追问考得怎样,更不能在分数没有出来以前妄下定论,挫伤孩子自尊心和积极性。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高考成绩,注意倾听考生的意见和感受,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下充分与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和发现考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并及时疏导纠正。
  专家指出,考生完成考试后,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调节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尤其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一是过分放松、娱乐无度。不少考生认为反正考完了,要么一天到晚睡觉,要么长时间玩电脑、打游戏或与同学狂欢,结果反而招致身心疲惫。二是过度焦虑、自我封闭。考后出现适当的紧张、担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过度担心就不正常了,有些考生甚至足不出户,觉得自己考砸了,将自己封闭在家里。闫福岭教授说,以往经常接诊此类考生,认为自己考得不好整日闷闷不乐,甚至胡思乱想,导致心情烦躁、彻夜失眠。对于考后易出现心理紧张的考生,家庭和学校应进行重点监护和引导,考生也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可以借助听音乐、看书或外出活动来转移注意力。
  中大医院专家特别提醒说,从高考后到录取前是考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给考生更多的关心呵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高考结束后最好不要打乱原来的生活规律,家长和考生都必须保持平常心态,广大考生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切忌大悲大喜,注意劳逸结合。家庭和学校要高度重视考生异常的心理变化,必要时向专科医生咨询,以免发生不应有的心理危机事件。


  高考落榜,成长不能落伍
  一名叫阿春的高考复读生,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导致临场发挥欠佳,没有考上大学。他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不敢面对家人,不敢面对过去的同学。内心十分痛苦,甚至想轻生。
  我想对许多像阿春这样的考生说,你们曾努力过、拼搏过,没有考上大学不是你们的错。高考其实如同一场运动比赛,必然产生冠军、亚军、季军。尽管竞争激烈,但最终必须接受事实。
  高考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人生的起跑线,在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做好心理调适。
  (一)适应社会竞争环境。重新认识自己,进行实际能力的评估,潜能的开发,制定接受继续教育个人方案。
  (二)克服各种不良心理的影响。准确寻找自己的社会生存价值,积极地去锻炼,赢得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三)树立个人的远大志向。高考落榜,成长不能落伍,学会创造机会,抓住机会,利用机会,珍惜机会,走出情绪的低谷。
  (四)培养自信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勇敢地战胜自己,努力追寻自己的理想。
  未来是知识与技能双重标准的竞争,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提高。也许,对很多考生来说,只有经过高考的风风雨雨,才会看到人生真正的“彩虹”。 

文章来源:健康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