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应该”才会感恩
2006-06-16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明明出于帮助同事的美好初衷,到最后却被同事给“赖”上了;明明自己占着理儿,却遇到对方理直气壮的驳斥,不禁恼火万分。有的好朋友之间,反而很容易闹翻,所谓“有多好,有多恼。”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烦恼都是因为我们太爱用“应该”来思考事情了。

  西南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红说,许多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义正辞严地指出对方的不是,总是显得自己“很有理”。其问题的根源在于“应该”式思维。孩子认为父母应该毫无保留地支持他们读研、出国,父母觉得孩子应该事事汇报,上学不能谈恋爱;研究生觉得研究生部主任应该痛痛快快地答应给自己的论文把把关,指导一下,而研究生部主任觉得研究生的论文应该靠自己完成;领导觉得下属应该兴高采烈地完成没人想干的艰巨任务,而下属觉得领导应该照顾他的情绪。这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不对的,问题的关键是使用了“应该”。由于思维方式中用了“应该”,所以,只要没有完成“应该”的事情,一律会被我们标上“不对、不应该、不正确、不道德”的标签。这种心理机制,事实上是一种保护机制——既然对方“人品太差”,又何必跟他一般见识呢?这种心理机制能让当事人在短时间内心平气和,但背离了事实真相。需要改变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你的思维。放弃“应该”的口头禅,只有这样,你才会滋生感恩的心理。

  喜欢用“应该”思维思考问题的人,讲着逻辑严密的话,拥有令一般人敬重的道德操守。他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并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这种尊严感,但生活往往跟他们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们所力图维护的尊严,往往会被一些人不顾一切地给撕破。其根本原因是他们的逻辑只建立在自己的立场上,太少考虑对方。所以,站在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是融洽相处的基石。▲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