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天然”不等于绿色食品
2006-06-01

概念被滥用,消费者要提高警惕

如果食品包装或广告中有“纯天然”这三个字,很多消费者就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食品生产厂商在如何迎合这一需求上也颇费了一番脑筋,“纯天然”就是被很多厂商使用并炒作的一个概念。然而,记者近日从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了解到:国家并没有关于“纯天然”食品的相应检测标准,也就是说,所谓的“纯天然”食品,并不一定就是“绿色食品”或无污染的食品,相反,一味强调“天然”,还可能忽视食品中的有毒因素,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纯天然”食品在市场上受欢迎

  记者在北京几家大型超市调查发现,由于“纯天然”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它在很多种类的食品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着,如茶叶、蜂蜜、燕麦片、核桃、木耳、大米,甚至是食用调和油。最典型的是某品牌的“山野菜”系列,如蕨菜、山杏仁、春笋等,无一例外地表明自己是“纯天然”、“无公害”产品,但包装上却没有任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无公害食品”的认证。另外,端午节将近,记者发现,在某种“富硒粽叶”的包装上,也写有“纯天然绿色食品包装材料”的字样,同样没有任何认证标志。

  在保健食品中,“纯天然”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记者看到的有“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纯天然野生保健食品”、“纯天然儿童保健食品”等等,原料一般为“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珍贵中药,加工过程则为“纯天然”萃取。

  与超市里的“纯天然”食品比起来,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展销会上,“纯天然”食品更是层出不穷,让消费者难辨真假。记者曾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一次展销会上看到,“蜂胶”、“蜂王浆”等蜂产品,各种各样的粉皮、粉条、薯干,各类食用菌、茶叶以及枸杞、沙棘,尤其是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野生农产品,大多打着“纯天然”的旗号大加宣扬。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处夏兆刚博士告诉记者,每年来申报“绿色食品”的农产品中,都有一批自称为“纯天然”的,最常见的有蘑菇、山野菜、核桃、稀少水果等。除了有些生产厂商故意炒作以外,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就是“纯天然”,这种想法无疑是“想当然”了。

  “天然”食品不可能那么“纯”

  那么,到底什么是“纯天然”呢?夏兆刚博士指出,对于“纯天然”这三个字被食品生产厂家滥用,并作为营利手段这一现象,他们早已有所关注。他说,所谓“纯天然”,指的是食物中不掺杂任何有害物质,但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今天,绝大部分食物都无法避免。因此,“纯”成了一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这就需要制定某些标准来衡量一种食品天然程度到底有多高。而据他所知,目前我国并没有“纯天然”食品的检测和认证标准,因此,号称“纯天然”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专家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认为,“纯天然”可以用在那些天然营养成分保留得比较完整的食品上。她说,“纯天然”食品首先应该尽量保存食物的天然形态,就是不去皮或枝叶,“吃完整食品”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健康理念;其次,“纯天然”食品要尽量保留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即使经过加工,也不应减少,甚至还要增加其营养价值。“比如面粉,”范志红说,“大家都知道小麦麸皮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保留了麸皮的全麦面粉就接近纯天然,而除去麸皮的精制面粉则不是纯天然。”

  食品进行过加工,并不代表它就不是“纯天然”的了。范志红认为,煎炸、熏烤等高温加工方法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但发酵等天然加工方法不仅不会破坏,还能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增加。“酸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说:“它完全保留了牛奶天然营养成分,经过发酵,这些成分不但没减少,还增加了乳酸菌等新的营养成分,从这个角度来说,酸奶是纯天然的。”

  和绿色食品完全是两码事

  “有些厂商之所以强调其产品是‘纯天然’的,是想让人们将其和‘绿色食品’混淆,有偷换概念的嫌疑。” 夏兆刚说。事实上,“纯天然”食品和“绿色食品”完全是两码事。首先,“绿色食品”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认证,目前一共有几大类、100多个检测标准,比如生产环境中的大气、土壤、蔬菜灌溉用水、畜禽饮用水、渔业养殖用水等,这些标准还在不断的修订之中。经过这种全程监控,才能保证“绿色食品”的无污染、优质、营养和安全性。而“纯天然”食品由于没有认证标准,其生长环境和加工方式都没人监管,空气和水中的有毒物质很容易被植物吸收,危害健康。

  其次,“绿色食品”允许植物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合成肥料和某些毒性较低的杀虫剂和农药。夏兆刚指出,要想保证植物的质量优良,就要避免病虫害的侵袭,少量、少次使用低毒农药既能起到杀虫效果,也不会造成农药残留;用一定的有机肥料则可以提高食物的风味和营养。相反,“纯天然”食品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很可能受病虫侵害,不能保证其质量优良;它的土壤营养成分也无法控制,如果生长在贫瘠土地上,食物本身的营养就会因此而大大减少。

  “纯天然”三字不应滥用

  关于“纯天然”这一说法,其实,国家质检总局在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中就曾明确规定: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不得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产品”、“有机转换产品”和“无污染”、“纯天然”等其他误导公众的文字表述。违规者将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夏兆刚也认为,鉴于“纯天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胡乱使用它来吸引消费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往往建议生产厂家,最好不要在食品包装上使用“纯天然”字样,而用“无污染、优质、安全、营养”等具体标准来代替,以免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另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有些人由于盲目追求“纯天然”,自己上山挖野菜或食用野生动物导致中毒或传染疾病的事件时有发生。夏兆刚提醒大家,不要轻易相信食品包装上的“纯天然”字样,看其有没有“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或“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志,才是判断其是否天然、健康的重要标准。▲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