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为何流行立遗嘱
2006-05-31

北京人为何流行立遗嘱

  危机意识上升 家庭、亲属观念淡化———

  随着人们钱包渐胀渐鼓、个人财产增多;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空中飞人”、旅行等可能发生意外机会的增加;家庭结构、亲友关系以及资产的复杂化,使得“遗嘱”这一看似遥远的话题,正在成为目前北京人考虑的重要问题。

据北京大地律师事务所律师介绍,北京人越来越重视遗嘱,而且呈现出以往没有的特点:从年龄上看,中青年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遗嘱继承上看,不再是单一的留给法定继承人,而可能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心理专家认为,这其实反映现代人心理观念的巨大变化。

  立遗嘱人年轻化———安全感下降,危机感上升

  以前一般是老年人或身患绝症的人才会想到要立遗嘱,年轻力壮的人通常不会。首先没有这个必要,其次受中国传统的“未知生,焉知死”观念影响,年纪轻轻的立遗嘱也被认为是“不吉利”,仿佛画了道符诅咒自己一般。但是最近几年28~40岁的青年人选择立遗嘱的越来越多,时下的年轻人未雨绸缪地想到了“身后之事”。

  北京“心元动力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心理顾问漆红认为,以前社会相对稳定,人口流动少,意外发生的几率较低;现在交通发达,许多人因工作需要都做起了“空中飞人”。媒体隔三差五地报道某某航空公司飞机失事,机上乘客全部罹难,让这帮“飞人”们感到危机四伏。所以人们在受益的同时内心的安全感下降,危机感上升。同时青年人立遗嘱也反映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责任感增强。

  不给法定继承人———现代人更尊重自己的内心需要

  中国人向来将血缘亲情看得极重,以前一般都是将财产留给自己的配偶、儿女或是父母。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将遗产留给“外人”?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变———家庭观念和亲属观念的淡化。众所周知,现代的遗嘱继承制度允许死者将遗产留与他认为合适的人或团体,不必局限于法定继承人,事实上是对亲属绝对继承权的否定。这样一种继承制度,只可能兴盛于家庭、亲属关系日趋淡漠的社会环境。

  以前中国人极为重视家庭,许多人一辈子也不曾离开家。现在的社会人口流动大大加速,更多的人选择了外出谋生。所谓“出门靠朋友”,他(她)可能认为朋友对自己的帮助比亲人更大。现代人的感情也比以前复杂,夫妻间虽然同床共枕,但也未必就都有最深的感情。心底可能还牵挂着另一个人,生前不能照顾对方,那么死后把遗产留给对方,也是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爱与归属感也是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是比安全感更高一个层次的动机。现代人选择将遗产留给自己心里最渴望给的人,也表明他们活的更真实、更自我,更尊重自己的内心需要。比如上面举例的那位老先生,他将财产留给十几年来悉心照料自己的保姆,既能看出现代社会中亲情的淡漠,也能看出老人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至于另外一种情况,将遗产捐赠给社会公益事业、慈善机构,漆女士表示这是人对“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需要的满足,表现了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同时也受到了国家、社会、人类的尊重,实现了自我价值。

  评论

  遗嘱兴盛是个体自我意识增强的必然产物

  遗嘱制度起源于西方,它是建立在财产个人所有权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西方,遗嘱的核心便是财产的分割。立遗嘱体现的是对个人权利的充分尊重。而在中国的传统上,遗嘱作为家长对子孙的训示,原本即以传达某种价值观念为首务,财产的分割反而是次要,一般在遗嘱里也就是按照法定继承平均分割。而在现代社会,显然多数选择立遗嘱的人,目的不再是对自我价值观念的传承,而是财产的处理。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中国人的思惟习惯也越来越西化,原本注重家庭、注重价值观的受到了注重个体、注重人权的西方观念的挑战。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叶菁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