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不少青少年还要不惜代价亲身体验呢?这其中的心理原因是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几种心态:
1、好奇模份心理:刚刚步入青春期少年,往往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同时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凡事都想试一试。不少吸烟的家长未重视自身行为给孩子的影响。无意中轻率地流露出“成年才可以吸烟”的思想,不少青少年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把吸不吸烟当作是否成熟的标志,开始模仿成人吸烟。
2、交往心理: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时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以烟引路,烟酒不分家。此风对青少年影响明显。许多同学认为,烟可以使人产生亲近感,减少陌生,提高办事效率。可见,烟已成为当今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粘合剂。
3、虚荣心理:一些青少年崇拜影视剧中明星的吸烟镜头,认为吸烟时髦、潇洒,盲目追求、模仿。有的女生认为,男生抽烟的姿势好看,给人一种成熟洒脱的感觉。不少男生在这种心理暗示、鼓励下,为赢得女生好感而吸烟。在当今商品社会影响下,大款们摆阔气、讲排场,致一些有经济背景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烟的档次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4、消愁心理:青少年期往往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但又对社会往往有着较高的期望值。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拆,出现心理失衡。而烟可暂时麻醉他们的神经,使他们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
5、对烟的错误认识:错误地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功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
父母怎样才能使孩子不染上吸烟的恶习呢?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对家长提出下列要求。
1、家长必须做出榜样来。成年人抽烟虽然是“合法”的,但对孩子来说,父母对其影响最大,作为父母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2、适时和客观地向孩子讲解有关吸烟危害。不要用“恐吓”的方法,因为“恐吓”不仅不能使他们对香烟产生免疫力,相反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不妨试一试”的想法和行为。在交谈中,不要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要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
3、注意孩子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绝大多数的吸烟者是在他人的影响或引诱下开始吸烟的。因此,家长特别要注意孩子交往的朋友。要关心孩子的周围环境,他们最容易受同龄孩子们的影响,“哥儿们”观念比家庭观念还强。抽烟的孩子一般在精神上感到孤独、空虚。家长应该使信任自己,耐心帮助他们,使他们获得力量,戒除吸烟的恶习。
4、如果发现孩子有吸烟现象,应该考虑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谈一谈,最好不要动辄打骂,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要鼓励,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要纠正。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