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抉择持续两三个月
在选择死亡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犹豫、徘徊、辗转,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生与死之间进行抉择。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二三个月。
在那个阶段,我曾经的一切荣辱得失对于我都不重要了,曾经的辉煌早已远离了我,包围着我的只有无边的痛苦和对自己彻底的绝望!
我甚至想好了采取何种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跳楼太需要勇气了,我想吃安眠药,没有痛苦,就像睡去了。
也许我选择自杀是一种自私,但是我真是太痛苦了,我实在没有办法摆脱。如果要结束痛苦,就选择死亡,就像睡去一样。
也想给父母写封遗书,交代一下算了,心理很难受,反反复复。如果说那个时候还有什么让我最割舍不下的东西,那就是老师这么长时间来对我的付出。
家长领我去过医院,是看躯体病的医院,说是神经衰弱。但如果要去心理门诊,去精神病院,就需要很大勇气。因为还是希望自己能好起来所以就鼓足勇气去了。
虽然生活中有各种压力和痛苦,但当你真的面对死亡的时候,那需要更大的勇气。不是万念俱灰,绝望到极点,但凡有一根救命稻草你都会抓住。
独白六
一张调查问卷成了新起点
选择自杀的人一定是内心承受着很大很大的压力,在某个特定的阶段,会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产生那种念头,有的重些,有的轻些,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问题,但当他们深陷其中时,那种压力就会像山一样大,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走不出来,所以周围人的关心和帮助就很重要。
世间有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如果这些他们都不顾了,毅然决然要走下去,就是这些压力他们实在承受不住了,觉得自己从这个世界消失掉要比忍受这种痛苦可能还要好一些。最好就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地解决掉,即使已经积累到一种很严重的程度,这时候周围的人能及时的发现,能真诚的去帮助他,而不是歧视和鄙夷,那么他也不会走出那一步。
蔺老师、系里老师同学的帮助,让我感受到周围人的善意和关心,原来世界有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他们无私底关怀我、团结一致地帮助我,挽救我,这是莫大的恩惠,一种温情。
不过也不是一次能解决好我的问题,因为毕竟那么多年的积累。蔺老师帮我分析我的困惑,还给了我一个作业:问周围熟悉我的同学,他们是怎么看待我的。我很认真去做了,几乎全部同学都是感觉到我许多方面还是很好的,虽然现在有问题但也相信我可以克服,周围人眼中的“我”和我认为的自我有很大差距,我总是陷在自己的圈子里!
调查问卷是一个起点,老师告诉我每天为别人做好事,为别人做了有意义的好事,我在别人的心目中就越来越好,别人就会愿意和我交往,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蔺老师与系里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联系,他知道我这种情况后也为我做了不少工作,他又和我的任课老师联系,老师们一点也没有歧视我,相反都齐心协力想办法帮助我。这种毫不掺杂功利色彩的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真的令我很感动!这也是支撑我后来虽几经徘徊却最终没有走上绝路的重要原因之一。班干部也从生活各方面来关心我,找我一起玩,谈心。我开始多和周围人接触,在很多场合也会有系里的同学主动来和我说话。
独白七
大三开始懂得“悦纳自我”
大三就比较正常了,虽然学习不如自己盼望的名列前茅,但是也能接受。从学习方法上慢慢去调整,人际关系也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多和周围人交往,融入他们的圈子,多听讲座,去参加一些活动,慢慢就调整过来了。
虽然后来学业一直也没有达到自己希望的那样名列前茅,但也顺利毕业了。我认为上大学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业上有多大发展,重要的是我性格的转变、自信心的建立、健康人格和心态的塑造。虽然有这样一段很痛苦的经历,但后来也把其他方面弥补上了,就感觉生活特别美好,周围人都那么友善,太阳每天都是那么亮,都是新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回想走过的道路,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就是蔺老师一直强调的要“悦纳自我”——就是要坦然、愉悦地接纳自我,不仅接纳自己的优点,更要接纳自己的不足。虽然这个自我并不完美,还有很多缺点、遗憾,有很多事情经过自己努力也没有达到,但我能接受现实,并向理想的自我去努力。不要钻牛角尖,陷入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而是开放地面对周围人和世界。这些在我后来的考试、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让我受益,是让我受益终生的东西。如果没有建立起这些,我想即使我勉强毕业了,将来肯定有一天我还会出问题。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某一门功课不好甚至不及格,以后还可以弥补,但健康人格、心态和性格的培养和建立是刻不容缓的。如果没有这些,即使你上了好大学,也会出现问题:有个好的心理状态,即使学业有失误,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将来也会发展好,很多没有上名牌大学的人不是后来发展也很好吗?因为他们有这种意志品质,有健康心态,能正确面对现实的挫折,迟早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母亲给了我身体,养育我成人,但从心理上、性格上帮助我调整转化的是蔺老师。
独白八
根源于家庭 形成于社会 表现于学校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有十几年历史,但普及面还不是太广泛。高校有这方面专门心理咨询的机构,对学生成长进行心理辅导,市区、领导比较重视的中小学校开展得不错。但广大的郊区和农村的中小学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无论是领导重视程度、人员的配备,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有差距。所以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任重道远,需要大家不断努力。社会各阶层都来重视这件事情,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件事情,才能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好。
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出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较严重,其实根源在家庭。就像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所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应当来倡导、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出现在孩子身上,但吃药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
很多家长这方面的意识很不够,但家长是孩子成长第一任老师。在他入学之前很长时间都是在家里,受到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以说比老师的影响更重要。但是现在家长还是重视分数,主要看孩子能考多少分,能不能上大学,不重视他们人际交往、健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些对孩子成长更重要的方面被家长忽略了,而这关系到他们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社会大环境里也有很多不良因素。比如网络、影视含有许多不良信息,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中国很多优良的传统被丢掉了。许多“不良少年”都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才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是易感群体,他们的是非标准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是很成熟,容易受到很多诱惑。同时青少年时代又是个“多事之秋”,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文章来源: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