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5月8日专电 《现代快报》报道:端午节近了,南京市民杨女士在菜场买了两斤粽叶,准备给家人包点粽子尝尝鲜。粽子煮熟后,水的颜色有点发绿,杨女士立马心生疑虑:“这该不会是‘返青粽叶’吧……”和杨女士一样,日前河南等地也发现“返青棕叶”。
所谓“返青棕叶”,即部分粽子经营者和粽叶供应厂商,采用化学染色手段,在浸泡粽叶时加入工业硫酸铜和工业氧化铜,让已失去绿色的粽叶重新返青。用硫酸铜染制的粽叶包装粽子,表面光鲜、色泽亮绿,看上去新鲜诱人。
据专家介绍,新鲜粽叶能够呈现绿色是因为其本身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而当粽叶离开母体后,叶绿素就会分解成其它物质,叶子的绿色也就失去,变成一种又黄又暗的颜色。由于粽子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高温蒸煮,粽叶受高温后都会色泽变暗,呈深绿偏灰黑或黄色,再好的粽叶也不会呈现鲜绿色。当前市场上销售的速冻粽子、真空粽子、熟制粽子等,都极少采用新鲜粽叶,因为每年的粽子消费季节都在端午前后,而粽叶采摘季节通常在每年的7-10月份。由于受地域、保存、运输等环节影响,迄今尚无良方保证新鲜粽叶绿色长期不变。
根据有关部门对“返青棕叶”的检测,其中铜的含量竟高出国家标准41-100倍。而人体中铜的摄入量过大或者长期积累,则会使大量铜元素积蓄于肝脏,引起铜中毒,其潜伏期长,不易察觉,一旦发病就十分严重,可致畸、致癌,甚至危及生命。
新鲜粽叶都是青青的,放置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变成黄绿色或者黄褐色。经验丰富的老人会将粽叶泡在水中保存,或将其悬挂晾干,待食用时再放到水中浸泡复原,但是这两种做法都无法让粽叶一直保持青绿色。近年来,一些生产粽子的厂家为了保证粽子的“卖相”,在浸泡粽叶的时候向水中添加工业硫酸铜和工业氯化铜,这样粽叶便可以达到“返青”效果。
据悉,“返青粽叶”的危害主要发生在高温蒸煮过程中的铜、砷、汞等元素会游离到粽子中。有关部门曾经做过检测,“返青粽叶”中铜的含量高出国家标准约40-100倍。如果大量或长期食用这种粽子,容易导致铜中毒,严重的甚至会致癌。因此,购买粽子时不要贪图颜色鲜绿好看,原色的粽叶颜色发黄发暗,虽然不好看,但是更加自然、安全。
为此,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出消费警示:对那些表面光鲜、色泽鲜绿、看上去新鲜诱人的粽子,选购时要谨慎。同时,有三种辨别方法:一看外观。具有均匀的青绿色,看上去很漂亮;而原色粽叶颜色发暗发黄。二闻味道。返青棕叶包制的粽子煮熟后粽香味不足,有淡淡的硫磺味道。三辨煮水。返青棕叶由于经过化学处理,颜色相对稳定,加热后,水的颜色变化不大或者呈现轻微的绿色,如果水的绿颜色比较明显,说明化学原料含量很高;而原色粽叶包制的粽子加热后,水的颜色会呈现淡黄色。
文章来源:新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