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偶像要防走火入魔
2006-04-30
“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的极端追星族见诸报端后,引起种种议论。一位28岁的兰州女子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常年不上学也不工作,朝思暮想就是要见刘德华。家人卖房举债,倾家荡产,两次让她去香港寻找刘德华。当然,都没找到。可她还不甘心,以至于她父亲要“卖肾”让她第三次去香港。可她万万没想到,刘德华知道这件事以后,批评她“不孝、不健康”。偶像的当头棒喝,也许能让她幡然醒悟:爱偶像可以,但前提是要爱自己和家人。

  客观地说,崇拜偶像能满足某些心理需要,对成长有一定的好处。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减弱,但自身还未真正成熟,所以需要有新的参照和学习对象。由于娱乐明星外貌或才艺出众,而且总处于大众关注的焦点,显得很风光,所以很容易成为青少年追随和模仿的对象。崇拜偶像也有一定的情感寄托作用。青少年逐渐脱离对家人的感情依赖,但是青春期情绪波动不稳,仍需要有外在的情感依托和情感表达对象。对偶像适度的追随和模仿,有助于使青少年确立自我认同,宣泄和平衡情绪,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而且,欣赏喜爱的影视歌作品,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每个人或轻或重都当过追星族。

  但是,追星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行为,容易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出现极端、冲动甚至疯狂的情绪和行为,危害身心健康,拖累家人。所以在肯定崇拜偶像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该防止崇拜偶像走火入魔。以下方法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第一、要明白偶像的优点只在某些方面,其它方面也很普通。喜欢的歌星,欣赏他的歌已经足够,没必要成天关注他和唱歌无关的杂事。

  第二、不要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偶像身上。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指出,大多数心理疾病的原因都是“精神交互作用”:对某些片面信息注意越多,越容易把它看得很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第三、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比如运动、书画、音乐等。当从许多活动中都能得到乐趣时,就不容易执着于某一种乐趣。而且当某种活动受到挫折的时候,还能从别的途径获得乐趣,从而保证心理状态不失去平衡。

  第四、阅读一些好的传记,了解各领域的杰出人物,从而把人生榜样从娱乐明星拓展到更有内涵的人物上。

  第五、多与身边的人交流。社会性是人的本性,通过真实的人际交流,感情得到抒发和共鸣,认识得到展现和完善。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