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铃有时破坏情绪
2006-04-29
来源:搜狐健康论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此来形容手机彩铃风靡全国的速度是再合适不过了。有报道称,目前彩铃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电信增值业务,成为运营商们继短信之后的又一座“金矿”。而目前各种网站上的彩铃下载业务也大有聚沙成塔之势,一个彩铃写手的年薪甚至会高达10万—50万元。

小小的彩铃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成气候,甚至可以说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与它附加给人们的利益是分不开的。

  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追求

  彩铃英文全称是ColoringRingBackTone(简称CRBT),本身的含义就是个性化回铃音业务。它是一项由被叫用户订制、为主叫用户提供一段悦耳的音乐或一句问候语来替代普通回铃音的业务。有了彩铃,别人在拨打自己的手机时,听到的将不再是单调的嘟嘟提示等候音,而是不同凡响的流行金曲、高雅音乐、特效音、甚至幽默相声等个性化的声音。彩铃最大的卖点是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生活增添情趣,而且物美价廉。多元化时代人们追求个性化———我需要被鉴别、被记住。但人们的日常工作却日趋规范和细化,以保证流程的顺畅。服装被统一要求,休息的时间被模块化,甚至连彼此交流的方式也会被统一培训,使同一领域中人们之间的差异性降到最低。这种规范在保证了一致性的同时,也滋生了人们更强烈的对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而被识别、被记住的渴望。于是彩铃出现了,让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声音,来诠释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其拥有者获得身份感。而且,如果你想在最短时间内,体验不同的自我形象,颠覆他人对你的印象,或表达最新的心情,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变换彩铃来实现。因此,彩铃相当于一张好听的“名片”,未闻其声,先闻其铃,无论幽默诙谐亦或高雅恬淡,或者热情奔放,无不在给电话一端的“听众”种种遐想,享受揣度主人特点的神秘感。

  彩铃展现人本关怀

  另外,彩铃被人们喜爱与追逐,也因为这给他们带来了一种走在流行前线的优越感———体验或引领最新的快乐玄机。彩铃往往给人们带来最新的幽默方式、最新的流行术语、最新的欣赏品位。而它的最新掌握者往往也是它最忠实的传播者,这种传播看上去是双赢的,在成就了彩铃的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增强了最早传播者的影响力———影响他人的趣味走向,体验成为焦点的满足。因此,如果谁的手机有几个妙趣横生的段子,定会成为一时的明星,被众多朋友追捧,人们会争着去打他的电话,不为别的,只为一听为快。而对于一个想改变自己落后的流行心态的人来说,为自己包装一个彩铃,也会产生变化的感觉。

  虽然听上去,上面两个原因是出于个人的满足体验,但不能否认的是,使用彩铃最终还是一个利他行为。人们力求减少他人在等待接听时的无聊与焦躁。一个或温馨或调侃的彩铃可以大大延长等待者的耐心,或至少能暂时将他的注意力从抱怨转向倾听。因此,彩铃也为人们带来了更人本的体贴与关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其为社会发展中的新文明现象———顾及他人的心理与感受。

  彩铃也会影响情绪

  虽然,彩铃更多带给人们快乐、刷新人们的心情,但当巨大的商业利益为其推波助澜时,过多由于追求效率而粗制滥造的彩铃也使其面临泛滥之嫌。有些彩铃内容比较低俗,也会成为听觉垃圾,让人感觉不快,更重要的是,这些彩铃还会对拥有者起到负面宣传的作用,影响其公众形象,得不偿失。

  另外,众口难调,彩铃越是风格各异,越难引起广泛共鸣,甚至成为沟通障碍。一方面,由于技术原因,手机糟糕的铃音效果往往会将原本美妙的音乐扭曲成播放盗版磁带的效果,从而变成一种刺耳的噪音。另一方面,对于与彩铃拥有者听觉爱好完全相反的人来说,等待接听的过程无异为一种煎熬,不想听,又不能不听,严重影响人的情绪。最后,对保守和走在潮流后端的人来说,有时会被彩铃搞得一头雾水,甚至有种被捉弄的愤怒。尤其是一些“我不接,不接,就是不接”的无厘头风格的彩铃,更会让一些人失去耐心,给烦躁的心情火上浇油。

   所以,使用彩铃的时候,一定要分场合,分时段的使用,要不,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些什么哦。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