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为何“技工荒”愈演愈烈?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我国号称“世界工厂”,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的达200余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不过大而不强。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条中,我国远未摆脱低端的尴尬地位。
2011年10月,在伦敦举办的素有“技能奥运会”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上,韩国以13金5银7铜的成绩荣登奖牌榜首位,日本则以11金4银4铜的成绩获得亚军。中国首次组团参赛,获得一枚银牌和5项优胜奖。成绩的对比,折射出我国产业工人“技不如人”的现状。
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断档的问题也很突出,尤其是年轻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由此不难理解近年来“技工荒”“抢人才”现象为何愈演愈烈。
“世界工厂”为何“技工荒”愈演愈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在各个大学生招聘会上,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会场上人头攒动,各个企业的招聘展位前都排满了各个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招聘人员手里都拿着厚厚的一叠个人简历。在大多数人看来,似乎这样的情形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在中低端、蓝领技工招聘会上的门庭冷落。
在各大高校连年扩招的情况下,毕业生每年大量涌入社会,社会却无法接纳这些高校的精英。目前我国高校偏重的是高学历的教育,着重培养的是研究型和管理型的人才,学生的培养计划主要从学校及学科的发展出发来制定,而不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规划,偏重理论学习,关于实际应用的知识却是凤毛菱角,导致了很多学生毕业后难以学以致用,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发生了偏差。
社会评价体系的错位导致的职业教育的脱节
当今社会上“白领”与“蓝领”在人们观念中俨然成为两个阶级:“白领”是每天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楼里,优雅的喝着咖啡,面对着电脑,清闲的工作,月薪却很丰厚;“蓝领”却是在乌烟瘴气的厂房里,满脸的油污,双手摆弄的是正在轰鸣的机器,工资却是十分微薄。“白领”是精英的代名词,有着可观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蓝领”却大多没有知识,没有技能,社会地位低下。
这样的观念使得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的招生十分困难,学生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做“蓝领”,为了使他们成为“白领”就必然要将他们送入培养社会精英的大学校门,而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职业学校的招生便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有技能的“蓝领”就更加的稀缺。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空白
据了解,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基于对企业本身的利益的考虑,往往需要的是成熟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注重对招收到的农民工技能方面的培训,这就造成了技术工人的炙手可热,工资收入甚至连名校毕业的大学生都望尘莫及,而普通工人却只是勉强糊口。
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世纪课题。然而,中国制造怎么转型,如何升级?行业不同,路径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产业工人的成长、技能人才的壮大。这个群体如何成长壮大?
培训是撬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支点,只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企业才能扛起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任。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培训自己需要的技工远比花大价钱去“买”来得快、来得好。因此,有的企业技工短缺,并不是没有合适的技工,而是企业的“短视症”造成了所谓的“技工荒”,说到底是企业人才机制的“休克”。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高薪的条件就能交换的。一个缺乏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企业,既使交换来了人才,新的“技工荒”必然还会出现。
真正想要有所作为的企业,请善待员工、呵护人才,要靠培训使他们提升,给平台让他们成长。惟此,企业才有发展的希望,中国制造才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