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北京 就得拼命
2011-09-02

 本刊联手公益组织“在行动”调查北京打工者生存状态

活在北京 就得拼命
 
她来京11年,57岁了还在跑销售……
他来京6年,清扫楼道、分拣垃圾、绿化修剪,一人兼着3份活……
物价上涨,为了生活得更好,他们惟有加倍努力地工作。
提高收入,已成了打工群体的共同诉求!
 
“我不能被北京淘汰!”
 
打 工 者:李惠莉(57岁,辽宁盘锦人,来京打工11年。)
人物素描:想尽一切办法省钱,为多挣几百元不怕“山高路远”。
收支情况:每月打工收入在3500元左右,还有16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刨去房租、医疗费和其它各种开销,每月所剩无几。
 
“吃喝全都看海报,精挑细选拣便宜”
 
“我是2000年来北京的,现在这物价和房租涨的,让我感觉自己都快呆不下去了。”
 
今年57岁的李惠莉,从东北某油田内退后便来北京“淘金”了。在京城打拼了11年,她觉得这些年自己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增长。
 
李惠莉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但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来北京和她一起住,这让李惠莉感到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退休前,李惠莉曾是单位医院里的药剂科主任。来北京后,她也主要从事医务方面的工作。到药店当促销员,到民营医院的药房负责拿药,现在又到一家药品公司当销售讲师……这11年,为了供女儿上学,也为了让日子过得好一些,她没少换工作。
 
做销售,去年的底薪是每月1000元,今年涨了200元,变成了1200元,但李惠莉连连感叹工资涨不过物价:“同样的煎饼果子,去年卖3块钱一个,现在涨到4块了。”她算过一笔账:2010年上半年,每月到手的工资在3300元左右,最后能剩下1000多元。而现在每月到手的钱在3500元左右,可东西没多买,反而每月剩不下1000元了。“现在我买什么都挑便宜的,门口几家超市的促销海报我每天会反复比对,就淘最便宜的。周末在家,有时候把早饭都给省下了。平时午间如果自己不做饭,就上社区的老年饭桌去吃,那边还算便宜。” 李惠莉说,现在涨工资是一方面,关键还要看物价,要看百姓的购买力是不是增强了。
 
从油田退休这些年,李惠莉的退休金涨了好几次,但到现在也没超过1600元。
 
“涨的工资都给了房东,水费单来了常犯愁”
 
在北京生活,李惠莉最愁的还是房租,2900元的月租在她每月的开销里占去了绝大部分。
 
因为年轻时在油田工作落下了职业病,她不敢住在潮湿的地下室里也不敢住平房。因为和女儿住在一起,她就在安慧中里租了套建筑面积约50平米的老房子,月租金2900元。
 
“房东说什么也不肯连着签5年,所以年底租期到了肯定还要再涨!”这是李惠莉现在最担心的事。
 
再加上700元的饭钱,李惠莉每月打工的收入也就用得差不多了。退休金要用来支付水电煤气费、网费、电话费、路费等开销,每到月底她都省不下几个钱。
 
曾经有一个月,因为给求职的女儿新添了两身衣裳,最后弄得她连当月的水费都负担不起——“查水表的来敲门,我从猫眼里看见,只好悄声躲在门后,心想等下次查表我再一起交吧……”
 
由于房租年底肯定要涨,李惠莉已经开始留意周边的便宜房。现在单位离住地不远,很多路公交车都能到,但她一定要等最便宜的那趟车,好省下4毛钱来。有时候为了节省路费,她甚至会走上几站地去上班。“万一住得远了,只能坐车上下班,这路费又得上去。”怎么找到又近又便宜的房子?这让她一筹莫展。
 
“现在政府不是在推廉租住房吗?什么时候阳光才能照到像我这样的打工者身上?”李惠莉说,今年她涨的200元工资肯定还不够弥补房租上涨的差额。“北京房租限价,或者在北京租上廉租房,是我最大的梦想。”
 
“将微笑留给大家,为了挣钱习惯出差”
 
2006年,李惠莉做手术拿掉了子宫。今年3月,她又被查出患有滑膜炎,腿上的关节腔大量积水。医生让李惠莉换关节,但至少要花两三万元,她没怎么考虑就拒绝了。
 
“现在隔三岔五的,我得去医院做关节抽水,抽一次要200元,一个月就得做三四次。”即使不换关节,这笔开销对她来说也是雪上加霜。
 
为了这份收入,李惠莉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她说,自己经常会去外地出差,像去贵州、湘西等偏远艰苦的地方,有时下了火车还要乘汽车在危险的山路上颠簸10余个小时。在路上,她肠胃翻绞得难受,甚至会吐到脸色发青,但到了目的地向客户推销产品,她只能强颜微笑,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李惠莉说,她并不喜欢现在的这份工作,对保健品、药品推销这个行业也很反感,但自己年龄大了,又找不到其它能挣更多钱的工作,所以只好坚持做下去。
 
“做销售讲师,我留给大家的是微笑,但一回到家里就忍不住要朝女儿发火。” 李惠莉说,离开老家11年,她从没想过自己要回去,但像现在这样下去,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在北京支撑多久。
 
一个村长的全能“变脸”
 
打工者:老张(55岁,河南商丘人,来京打工6年。)
人物素描:你可能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看到他,别奇怪,那都是他。
收支情况:眼下月入1800元,每月除了200多元的饭钱,很少有其它的生活开销。余钱主要汇往老家,供在河南种地的老伴购买种子、农机具和打理生活。
 
“今年工资涨了400元,让我乐了好几天”
 
“门卫你好,我是刚搬来的,请问小区附近哪儿有收废品的?”
 
——“您卖废品啊,这小区有个老张是专门收废品的,您留下门牌号,回头让他上门收去。”
 
“哟,老张起得这么早?”
 
——“嗨,这一楼的地面特别容易脏,每天早起都得拖一拖,下午、晚上还得墩几回呐。”
 
“咦,老张,这割草机使得挺溜,换工作了?”
 
——“没有,这园林绿化就是我的活儿。”
 
“哦,老张,您怎么还管垃圾分类呀?”
 
——“啊,这是我刚从街道接的活儿。”
 
“呀!张大爷,怎么是您!您还会炸油条?”
 
——“呵呵,这是给老乡帮忙……”
 
最累的时候,老张同时干着4份工作,不管什么时候看到他,他都在忙碌着。
 
每天早晨约摸5点半的光景,在海淀双紫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早起的人们总能看到老张在躬身清扫楼道。时间一长,楼里的住户都和他熟络了起来。大家知道他姓张,就住19层——在顶楼管道间,物业给他安排了免费的住宿。从河南来京6年,他一直在小区里负责这栋居民楼的保洁,同时还要负责楼前花坛、草坪的绿化修剪。前不久,他从街道办还接过了楼栋垃圾分类的活儿。
 
2005年刚来北京那会儿,老张清楚地记得,他负责这栋楼的卫生和绿化,第一个月的收入是530元。一年后,工资涨到600元。奥运会前,又涨到了800元。
 
“物价涨得厉害,您看我这卫生搞得怎么样?能不能加点工资?” 今年3月,老张找物业的领导谈,说自己连早餐也舍不得吃了。仔细考察过他的工作之后,领导当月就给他涨了400元工资,这让老张“乐了好几天”。
 
分拣垃圾的工作,每月另有600元收入,因此老张现在每月的收入差不多有1800元。可持续上涨的物价总让他感觉手头紧巴巴的。
 
“平时就吃馒头面条,西红柿都买得少”
 
早晨5点半起来打扫楼道,上午差不多要花3个钟头清理楼栋的6个垃圾箱,把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一一分拣开,然后运上三轮车,蹬上二里地去最近的垃圾处理站。排队等上两三个小时,处理完垃圾回到小区已是下午两三点钟,稍事休息又要去修剪楼前的绿化带……
 
每天从早到晚,老张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记者问他,一天能吃上几顿饭?老张说:“夏天吃3顿,冬天日头短只吃两顿。”
 
老张来北京这么多年,从没上过馆子,平时都是自己弄点吃的。通常,他会买上几个馒头备着,饿了也好解决。“早晨,一般吃前天从市场上买回的馒头,如果有时间就自己熬点大米粥。中午从垃圾站回来,一般都自己下面条,市场买来的面条两块钱一斤,一般吃半斤就够。”
 
煮面的时候打上一个鸡蛋,老张就觉得很享受了,他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每月的饮食开销差不多要两三百块钱。“馒头还是5毛钱一个,但比以前明显小了很多。鸡蛋也贵了,去年还能买到3块5一斤的,但现在最次的也要5块钱一斤了。大米,我一般买2块5一斤的,这就算便宜的,因为质量最次的米也要2块一斤,要么就是五六块的……”
 
老张总是去早市采购最便宜的蔬菜。“一块钱左右的土豆、茄子、西葫芦,我买得比较多,绿叶菜贵的时候几乎不买。西红柿今年要2块多一斤,我也买得少。前段时间黄瓜比较贵,所以也吃得少。”
 
“我不爱吃大肉。”老张说,最近猪肉上涨对他影响不大,因为他很少吃肉。“一年顶多吃上几回鸡腿。冻的鸡腿市场上卖12块钱一斤,这个没怎么涨,过大节或者是天冷的时候我偶尔会买上3斤,把它们炖了,然后放着慢慢吃上三五天。”
 
老张不抽烟,夏天偶尔喝瓶2元的啤酒,他从不买牛奶,也几乎不买水果。来北京这么多年,他只在2008年回过一次老家。他说:“我这工作离不了人的。在家我是长子,弟兄有5个,那回是家里有事等我处理,没办法就回去了一个星期。”
 
一个月前,在老家念小学的孙子孙女放暑假了,和奶奶一起来北京看望爷爷,他这才买了七八回西瓜。
 
老张说:“平时我一个人的时候,根本不买西瓜。买一个不成,买半拉吃不完,再往少了买,人家卖瓜的也不干。”
 
“6年没进过银行,最怕上医院输液”
 
“我在老家做了七八年的村长,但乡里发不来钱,每月就只有150块的工资。家里有4亩地,我、老伴、两个儿子,一人一亩……”
 
老张的家在河南商丘的睢县,村里有1200多口人。乡亲们通过民选让他当村长,可村长比村民还穷,两个儿子都成家了,光靠4亩地哪够养活一大家子?
 
一位老乡在北京的一家物业公司开电梯,他说“上北京挣得多、有奔头”,老张就辞了村长的工作,在老乡的介绍下到了北京。“再过两年,看着比在老家强,就让两个儿子也出来了,家里的4亩地就交给老伴一个人管。”
 
“在家得下地干活,啥苦都能吃。”可到了城市,19层的高楼你得跑上跑下,开始清理那些卫生死角,老张也觉得恶心,但很快他就适应了。
 
住在物业提供的顶楼那间10平米小屋里,也不用交房租和水电费。屋里的家当都是拣来的旧货,一台小电视机是7楼一位大姐白送的。由于新接了垃圾分类的活儿,社区街道还给他发了一件大衣、一件棉袄和3件T恤。
 
老张没有手机,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是去社区小卖部打一分钟3毛钱的长途。每月挣的钱除了饮食上的开销,剩下的他会省下来想法捎给家里,供老伴购买种子、农用车,外加照顾孙子孙女的生活。
 
“每月基本上没有剩余。”老张说,这6年他在北京都没进过银行,没存过一笔钱。就上过一回超市,去过两趟天安门,被小区里的一户人家领着去过一次香山。
 
说起这些,老张觉得自己在生活上已经相当满意了。他惟一担心的是,自己没有养老保险和医保。
 
前段时间,老张有些感冒,他忍着没敢去医院。“在北京看病太贵了!”他说,这6年他就去过一次医院——那是2006年夏天,在清理卫生时被垃圾中的玻璃片划破了手,他没在意,第二天修剪草坪时不小心接触了汽油,结果引发了伤口感染……
 
“看到医生给我开输液的药,得花七八百块钱,我吓坏了!也没赶敢打针,领了两三百块钱的口服药就赶紧走人了。”说起那次经历,老张对上医院看病还满怀着恐惧。
 
“我现在身体好,还能干得动,在这儿挺好。”老张说,他没想过自己什么时候会离开北京。“现在回老家,当村长每个月也就开四五百块。”所以在北京的日子里,他希望自己能够再多攒些钱——“总得留点给我和老伴今后养老吧。”
 
50.2%的外来打工者月入不足2000元
提高工资成为首要诉求
 
 
50.2%的外来打工者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
 
8月初,《科学新生活》周刊编辑部联合民间公益组织“在行动”,以随机抽样方式在望京社区、大兴工厂、莲花池长途汽车站三个点,分别针对社区流动人群、工厂内工人和不定向流动打工群体发放了《高CPI下北京外来打工者生活调查问卷》500份。回收的494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目前外来打工者的月收入仍旧普遍偏低(图一),个人收入月平均结余在500元及以下的占到了34.1%(图二)。如果生活开销持续加大,38.66%的打工者未来都有离开北京的打算。
 
低收入、高工作强度、抗风险能力弱,让许多外来打工者难以享受正常的城市生活。谈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54.5%的被调查者把提高收入作为首要愿望,36.4%的人希望解决租房难、看病贵的问题,29.4%的打工者希望解决子女在北京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外来打工者个人平均月收入:
外来打工者个人月收入结余:
 
 
特别评论员 马 阳
 
北京“在行动”农民工公益组织负责人、资深打工人士
 
改善生活有过程
 
在调查中,打工者们都提到了在城市生活物价高、租房贵、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相信,这些都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注打工群体的利益,其实一些社会学者已经呼吁了很多年,但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打工族还在为生计奔波,他们租不起房,看不起病,为孩子入学而伤透脑筋。在物价“天天向上”的压力下,他们也面临着新的困难。
 
但看看57岁还在北京打拼的王大姐,看看55岁还身兼3份工作的老张,我要向他们致敬,他们正通过实际奋斗告诉我们,加倍努力工作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洒心血花不开,甘果不会从天降,幸福生活哪里来?我得提醒打工群体:生活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咱们还要继续奋斗。我们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充满自信地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尊严与权益。
 
城市欢迎奋斗者,打工者千万别被自己打垮!
 
特邀专家 王春光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增所得”真正改善民生
 
近年各地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但一些打工者反映,并没有实实在在感受到收入的增长。究其原因,不是工资增长得不够快,而是生活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在东部地区调查走访发现,一些企业对“职工工资增长”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随着物价水平的走高和部分行业“用工荒”的出现,企业用加薪手段吸引员工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成本增加、汇率变动、税负偏高等因素,企业在员工增收方面又“力不从心”。
 
要提高打工者的收入,可以加强工会的力量,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让企业主与员工谈判,达成双方认可的涨薪幅度。另外,涨工资也应该与更多的民生改善机制形成合力。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值得借鉴。它之所以获得了成功,是因为不仅涨了工资,还有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福利、保障住房及税收调节等民生制度的跟进。
 
提高打工收入,必须建立相配套的就业体制、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涨工资”变为实实在在的“增所得”,让打工者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
本刊记者 叶馨
《科学新生活》第641期 特别关注
http://www.kxxsh.cn/news.aspx?id=775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