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杭非遗,铸法精魂”实践队:览运河盛景,品民族真情
2021-09-23夏嘉莹
       2021年7月6日,法学院社会实践队来到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正值建党百年之际,我们以此举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从这一贯穿近半部历史长河的文化遗产中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和时代的浪潮。

       “大运河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得悠久,它最早开凿于战国时期的吴国……”跟随着导游,队员们来到了第一展厅。这一展厅介绍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吴国最早开凿大运河,但仅仅是开通了一条渠道,作军事用”,导游告诉我们,现代大运河的渊源是隋炀帝所开凿的大运河,“这是隋炀帝的功绩中可与开创科举制度齐名的一件。”大运河在朝代的变迁中也经历着演变,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所代表的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中华民族人民适应环境的顽强毅力和热爱生活的坚强精神。

       随后,队员们来到了第二展厅。“大运河在军事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导游热情地告诉大家,在近代,依托于大运河的水运也是交通往来中的重要一环。“这张船票上面写着‘顺风快利’,是民国的一个船务公司的名称。一则寓意着游客出行顺利,二则寄托对公司盈利的期望。”大运河自开凿以来就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有利作用,如今的大运河承载着沿岸城市的交通,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繁荣。

       第三展厅则主要聚焦于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保护,展厅内放置运河其中一段界面的模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漂荡着几只小舟,黑白瓦房于河岸两侧绵延林立,绿树成荫。一时间时光仿佛回溯,这些展品将曾经运河畔的极富烟火气的社会生活带到观者眼前。在明代,大运河实施“湖运分离”,运河槽船每年可达八千多艘,通畅而繁华的大运河成为物资和文化交流大动脉。展厅的中段放置关于民俗文化的藏书,恰逢建党百年之际,图书馆开辟了一片走廊展示以“抗日战争”、“共产党成立”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非遗文化和红色记忆的结合,为展厅增添了别样的光彩。同学们静驻欣赏大师作画,他坚毅的眉眼里有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他与同学的对话中也满含对青年与未来的期许。

       运河文化是第四展厅的主题,山陕会馆、东林书院、佛塔古刹都是随运河而来的奔腾不息的文化印记,时至今日观者依然能从沿岸景里感知运河情。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因运河之水而在此结缘。商人在沿途开设商铺,手工业者创办各式各样的作坊,金钱流通的同时也把原住地的文化习俗与当地民风民情进行了碰撞与融合。它的畅通,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沟通,对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大运河因此成为了一条联结中国与各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也为这些交往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见证。

       展厅末尾的结束语里说到:“长城与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所刻划的两条有形的线,它们的长和大,存在的恒久,功能的显赫,影响的深远,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所无可比拟的。”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它以屏障之功能保卫文明长存,也代表着勇敢坚韧的精神,而运河则以其便捷的交通、通达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文明注入勃勃生机,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灵动与明智。虽然运河缘起于隋炀帝的军政目的,但大运河以其发展中所展现的别样的魅力,顽强地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意识。

       “当众多城市在运河畔崛起时,我们怎能不把它视作中国东部平原的母亲之河?”

       此刻人类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几乎被便捷的网络和不断发展的科技所取代,但它所体现的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的精神,依然警醒着世人去爱护它、关注它、发展它,让我们在砥砺前行的同时仍有过往岁月可以回首,让运河在新时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活力,而中华儿女也从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