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突出表现在对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的低效率使用,以及对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的不同程度破坏。在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国内出现了若干“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尝试,中新天津生态城就是其中影响和规模较大、启动较快的一个。“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天津中新生态城暑期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经过与天津中新生态城“宜禾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吴惠晶女士联系对接后,于八月中旬走进天津中新生态城,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8月12日上午,吴女士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了生态城官网的3D动态全景云端漫步系统,可以使游客在家中游览生态城的各个区域。吴女士表示,中新生态城的绿化覆盖率超过50%,在城市绿化景观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实践团中白一杰同学指出,通过云端漫步系统可以观察到,生态城不仅植被覆盖率高,同时交通便利,且配套服务设施完善。
8月13日中午,胡章恒同学组织了调查问卷的下放工作,问卷内容主要为中新生态城居民对生态城建设的满意程度调查。柳思尧同学进行了线上宣讲会幻灯片与演讲稿的准备工作。在和吴女士协商后,吴女士同意为实践团的问卷调查和宣讲会进行宣传,实践团全体成员向吴女士及“宜禾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8月14日下午,实践团各成员对生态城内部的科研机构与科创产品进行了解。董明颢同学整理了实践团各成员关于生态城科创相关的一些问题,并向吴女士寻求解答,吴女士对其中的部分问题给出了答案。譬如,吴女士向我们解释了生态城使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中新生态城采用了新加坡方面的海水淡化技术,经过紫外线杀菌、纳米级微生物过滤后复用海水。生态城内一半以上的饮用水来自于海水淡化技术”。在听取吴女士的解答并对相关论文进行学习后,实践团成员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与益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采访到生态城居民吴女士,主要就生态城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态城产业园现状、水处理技术三方面进行了询问,吴女士就以上问题分别作出解答。其一,在做到垃圾分类的基础上,生态城内部设有全自动化的垃圾处理厂,可以对绝大多数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少部分垃圾会由定期专车运送到生态城外。其二,生态城享受了产业园自研的多种科技,譬如无人驾驶公交车、特殊材质道路、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其三,生态城使用了新加坡方面提供的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对水资源做到高效率利用。
8月15日上午,实践团召开了线上宣讲会,向外界人士宣传中新生态城的成就以及华中农业大学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学术成果。柳思尧同学主持了本次线上宣讲会,实践团全体成员及生态城“宜禾社区”部分居民参与了会议。会议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生态城的历史发展、生态城的主研项目、华中农业大学的科研项目。柳同学着重指出,生态城的后续开发需求与华中农业大学的科研方向具有高度重合性,二者具备充足的合作潜力。与会人员在生态城后续建设方面踊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当天,史鑫圣同学收取了8月13日下放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了可视化图表制作。问卷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是“能源可持续”。
8月16日下午,实践团召开了团内线上会议,总结本次社会实践的成果与收获,白一杰同学组织召开了会议。会议明确了三个“相关”。其一,生态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科研项目的进行息息相关。其二,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各种能源的节约与利用息息相关。其三,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息息相关。史鑫圣同学在会议中指出,实践团对“宜禾社区”居民开展宣讲会,起到了向人民群众普及生态环保意识的作用,是本次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胡章恒同学指出,实践团各位同学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了许多生态环保相关的知识,增强了各自的环保意识,这对每位成员在未来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绿水青山有着推动意义。
由于疫情原因,我实践团无法亲身走进生态城进行调研,着实可惜。但即便是线上实践,每位组员也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尽可能呈现出最好的结果。除去问卷调查与实践报告的成果固化外,实践的过程也让团员们收获颇丰。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刻意识到了党和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体会到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生态城的建设体现了人民群众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党和国家始终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