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博物馆里的“脱贫密码”
2020-11-09来源: 新华网
        100年前的织机,200年前的纺车,300年前的布料收纳柜;从粗布衣服到时尚女包,从床上用品到餐巾杯垫,从传统纺织表演到新品发布T台走秀……

       走进位于河北省赞皇县刘家庄村的“原村土布博物馆”,感受到的是土布不“土”。在这里,80岁的“织娘”和年轻时装女模同台献技,小山村的“非遗”技艺透出“国际范”。

       “原村”不是一个村子,而是泛指赞皇县所有纺织棉布的村庄。原村土布寓意用原始工艺生产“原汁原味”的土布。2013年,赞皇县原村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2岁的崔雪琴既是传承人,也是“原村土布博物馆”馆长。

       “我们用原始纺车和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纯手工编织,从采棉到成布,大大小小要经过72道工序。每一块布料,都凝结着传承与专注。”说起原村土布,崔雪琴的痴迷之情溢于言表。

       土布博物馆展示了传统文化,也带动着一个产业。2007年,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崔雪琴成立了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逐步从一个手工作坊,发展成集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企业,带动了6个乡镇17个村、800多名妇女脱贫致富。

       “卖布,更是在卖文化。”崔雪琴说,她们正在土布博物馆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融合土布加工、文化展示、游客体验、优质农产品展销为一体的原村土布文化产业园。

       在约10公里之外,另外一个乡村博物馆——蜜蜂博物馆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每逢节假日,都会有游客带着孩子来这里参观游玩。规模不大的博物馆里,有传统和现代养蜂工艺展览、蜜蜂科普知识长廊,还有蜂产品健康养生文化展示。

       蜜蜂博物馆的创办人,是当地有名的“养蜂大王”陈秀英。20世纪90年代,陈秀英率先组织起养蜂协会,带领全县蜂农共闯市场。目前,全县已发展1260个养蜂户,遍布11个乡镇96个村,共养蜜蜂5万多箱。养蜂业已成为赞皇县一大特色扶贫和富农产业。

       “2016年开馆以来,每年都有上万人参观,游客在游玩体验中,反过来又带动了蜜蜂产品销售。”作为赞皇县土蜂蜜酿制技艺传承人的陈秀英说,蜜蜂博物馆是蜂农的“金字招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