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半年消费扶贫过百亿
2020-08-24来源:北京日报
       这些天,来自湖北十堰的扶贫企业负责人陈初葵忙着四处联系货源,北京需求量大,货有点供不上来了。自从本市首座扶贫超市正式营业以来,绿色优质的扶贫农产品与首都市民的“菜篮子”便联系得越来越紧密。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钱袋子”。近年来,北京积极创建消费扶贫示范城市,将受援地的优质农特产品与首都大市场有效联结,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既丰富了“菜篮子”,又鼓起了“钱袋子”。去年,全市消费扶贫总额达177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销售扶贫产品106.96亿元,带动受援地27万贫困人口增收。



       “首创精神”打造消费扶贫范例

       顾名思义,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以购代捐”,促进受援地脱贫。

       位于南三环草桥的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展示着北京扶贫支援协作8省区90个县的扶贫产品,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扶贫产品展销会”。从去年1月开馆至今,这座场馆线上线下大宗销售额累计突破6.5亿元,前来参观、采购的市民超百万人次。

       西藏当雄的冰川水、河北阜平的焦枣茶、湖北十堰的鱼糕……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的成立,让这些过去只能在原产地买到的产品摆上了北京市场的货架。7月28日,本市首家扶贫超市开门迎客,进一步拓宽了扶贫产品的销售渠道。

       “今年有疫情,但我们的销售不降反升!”双创中心湖北馆负责人陈初葵难掩兴奋地说。今年上半年,十堰扶贫产品在京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仅“十堰礼物”大礼包,就卖出去了3万多个。这两天,他正为货源供不上而发愁。北京消费扶贫的浓厚氛围,给了他克服困难的信心。

       近年来,北京发扬首创精神,在全国率先建成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率先发布《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名录》、率先发行第一张消费扶贫爱心银行卡……日前,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消费扶贫示范单位”,为全国开展消费扶贫提供了范例。



       建立长效机制破解“销售难”

       除了双创中心,还有更多的消费扶贫渠道将受援地的优质农产品与首都大市场有效联结,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是北京消费扶贫工作面临的大课题。

       “保定有好货,北京不知道。”北京挂职干部、保定市政府副秘书长马东感慨,保定距北京只有150公里,但在北京,保定农产品却没什么存在感。一提保定,大多数北京人只知道驴肉火烧。

       在北京挂职团队的推动下,保定版的“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保定市扶贫产品直供北京采购基地挂牌成立,为保定8个受援县的扶贫产品提供了集中展示的平台。北京企业到保定采购扶贫产品,可以一站式购齐;保定的扶贫产品直供北京后,可以直接送到社区和门店。更重要的,盲目生产如今变成订单式生产,农产品滞销的“老大难”问题也迎刃而解。

       今年,市扶贫支援办等部门印发《北京市2020年消费扶贫行动方案》,继续开展消费扶贫“七进”活动,大力推动“互联网+”消费扶贫,在本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设立受援地区扶贫产品销售专区。北京市扶贫支援办会同北京市16个区、各受援地区制作了《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名录(2019年版)》,名录包括2106种产品、514家供应商,涉及北京市受援地区90个贫困县,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数276693人。此外,全市还将布设约1万台消费扶贫专柜,使扶贫产品离首都市民更近。



       消费扶贫带动扶贫产业升级

       北京常住人口超2000万,是一座特大型消费城市。把受援地农产品卖到北京,不但需要平台和渠道,也要靠品牌。而大部分扶贫产品,缺少的偏偏是品牌加持。

       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开业之初,入驻扶贫企业200多家,能够上架销售的商品却不多。在受援地,许多扶贫产品没有品牌甚至没有包装,不具备进入北京市场的资质。

       从2018年开始,首农玉树公司手把手地帮助当地扶贫产品打造品牌,推动玉树牦牛、玉树黑青稞、扎什加羊等优质农特产品进京。如今,“首玉”品牌已经成为优质牦牛产品的代名词。

       在河北张家口,北京挂职干部助力当地注册了“京西宣府”“中都农臻”“洋河古韵”等一系列农特产品公共品牌,帮助中小规模的扶贫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以一袋250克的花生米为例,有品牌、有包装的比散装的贵了3块多。

       在内蒙古太仆寺旗,京蒙双方从去年开始共同举办“我在太旗有只羊”认养活动,通过创新消费扶贫形式撬动当地旅游发展,将认养活动做成了品牌。随着消费扶贫的深入,扶贫产品已不限于农特产品,民俗旅游、乡村民宿已经成为消费扶贫新的门类。

       扶贫产品多卖一分钱,贫困户就能多一分收入。消费扶贫已不仅仅是“以购代捐”,还推动了受援地的产业振兴。扶贫产品标准化、品牌化之后,有利于扶贫企业在市场上立稳脚跟,从而持续地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这不啻于在受援地种下了一棵“摇钱树”。

       目前,消费扶贫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消费扶贫,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还有利于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在北京,“购买一份扶贫产品、献出一份首都爱心、帮扶一户贫困家庭”已形成精准扶贫的良性循环。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