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让公益成生活方式
2019-08-23来源:公益时报
       8月16日至18日,2019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在天津举行,作为特邀公益媒体,《公益时报》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论坛期间,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外孙女。

       今年,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8月18日上午10点,结束了公益论坛的演讲后,孔东梅在酒店的一间休息室里接受了《公益时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孔东梅身着暗红色套装,晶莹小巧的珍珠耳环点缀,及肩的黑发蓬松微卷,双眸深邃幽黑,下巴上那颗特征明显的痣让人很容易就联想起她的外公毛泽东。孔东梅脸上始终挂着恬淡的微笑,这种笑容很自然地营造出一种令人松弛舒服的环境。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你这样举着采访机累不累?要不放下,或者可以坐得再近一点?”交流开始没几分钟,孔东梅忽然停住了——她发现记者坐得距离她有些远,一直抬手举着采访机采访,于是她轻声提醒记者。《公益时报》记者采纳了她十分贴心的建议。

       孔东梅的讲述从基金会为什么要建构科学公益项目开始。她觉得中国有一批特别有天赋、又对科学充满好奇和热情的青少年,但限于没有条件和平台,所以无法将其禀赋予以挖掘、潜力得以释放。孔东梅说自己的想法很纯粹,就是想给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搭建一条通往科学世界的天梯,探索未来更多精彩的可能。

1_副本
孔东梅出席并颁发“吴瑞奖学金”

       忆及与公益携手的渊源,孔东梅对北京市美疆助学基金会创始理事长王小梅十分感念,当年她就是受到王小梅的感召成为美疆基金会的志愿者。尽管对接的公益项目远在新疆,且每次项目探访都要历经波折辛苦,但王小梅这位“公益引路人”的执着和坚定让她感动,也让她从此义无反顾地开创了自己的公益之旅。

       在孔东梅看来,边疆的孩子们心智之聪慧灵动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差,在音乐舞蹈等方面更是凸显出不凡的艺术天赋。正因如此,孔东梅后来下决心将美育和艺术培育纳入公益项目的整体设计。孔东梅相信,当一个孩子从小就能领悟和拥有“美和艺术”这样内涵丰富且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内在元素时,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他们都能以豁达包容的心胸去面对,在积极乐观地想办法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同时,依然葆有爱他人、爱这个世界的能力。

       这些年做公益,孔东梅不知不觉也成了“孩子王”。她告诉《公益时报》记者,自己现在也助养了一个柯尔克孜族小姑娘,汉语名字叫“孔小美”。这孩子聪明漂亮,能歌善舞,学习也非常努力,现在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孔小美称孔东梅为“孔妈妈”,跟她女儿也结成了互助伙伴,两个小家伙经常通信,感情甚好——讲到这一段的时候,孔东梅笑得很开心。

       “你的外公毛泽东留给你的印象和家风传承是怎样的?”采访至尾声,记者问孔东梅。 “我们的家风就是‘认真做事,低调做人’。”孔东梅说,“我希望和所有的公益同道一起努力,让公益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扶贫

       《公益时报》:目前教育扶贫已经成为不少公益组织力推的项目。东润基金会探索和推动的“山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夏令营”等公益项目有何特色?

       孔东梅:从项目创立伊始,我们就希望可以打破一些疆界,希望能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贫困生,城市打工子弟、乡村留守儿童等领域的问题都有所助力和推动,对困境儿童在音乐、艺术和美育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也是我们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之一。我们并不固守其中某一方面,而是希望通过实践,加强这些领域的横向交流和多维互动。我们基金会发起开展的一些公益项目,也是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来策划设计。

       比如新疆、云南这些地方的孩子,本身就有很好的传统优势,某些方面的艺术表现力可谓与生俱来,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保护和传承好本民族传统的艺术文化,同时又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以及人文素质方面的一些培养方式和方法逐渐带到这些边远地区,让这些要素成为他们学习成长中的一种有力补充。希望通过我们的尝试和努力,能够帮助这些孩子快乐的长大,将来可以顺利融入社会生活,发展成为具有健康和完整人格的全方位人才。

       这些年来,在一次又一次的边远地区公益项目探访过程中,我发现,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当地孩子们的眼睛里都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芒。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开展公益项目的同时,其实就是和当地民众、特别是和孩子们交流沟通的难得机会。我们充分尊重当地优良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将一些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传递给他们,启发他们对这个世界不同角度的认知,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不断进步和提升。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但只要用心去做,孩子们回馈你的一定是惊喜和欣慰。

       这次亚布力论坛开会的过程中,我就收到了让人特别高兴的消息:之前我们资助的几个学生今年都考上了大学。虽然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偏远的边疆地区,但他们求知欲都很强,特别爱思考、爱学习,他们就像默默生长在岩缝里的无名小花,只要你给他们一点阳光雨露,他们就能量十足,尽情绽放。

       我觉得,要想真正理解和帮助一个孩子,还是要走进他们的家庭中去,你会感知到很多站在远处或高处无法感知的东西。只有在对当地环境、人文和发展现状等综合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去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求,才能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所以从教育入手,培养和助力下一代的成长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务求细致,决不是说你去做公益就是简简单单地走个过场就完了,这中间有太多需要我们踏踏实实俯下身子去做的事情,这些感悟也激发了我对公益项目的建构和内容设计等方面的灵感。

       其实这些年来,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对外面更为宽广和美好世界的渴望,他们眼中闪烁的那种希冀和憧憬,是始终推动我不懈前进的最大动力。所以,回到我们做公益的本源和初心,公益这项事业确实是非常伟大的。

3_副本
孔东梅与获得“疆爱启航”东润奖学金的同学合影留念

       为了鼓励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困的少数民族高中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在新疆克州地区实施了第一届“疆爱启航”东润奖学金项目;2018年,我们又将“疆爱启航”东润奖学金项目拓展至北疆哈萨克族及维吾尔族聚集的伊犁州地区,做到了“疆爱启航”项目南北疆的双覆盖。2019年,我们将项目资助范围从高中生扩大到小学生群体,惠及学生累计达3220人。

       《公益时报》:为何要将美育、艺术培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嵌入到你们公益项目的整体设计中?

       孔东梅:身处贫困的儿童受环境的局限,很难有非常强大的自我觉醒意识来突破这种局限。而美育或艺术都蕴涵着战胜贫困的强大力量,它赋予身处贫困中的儿童以骄傲、自信与尊严。只有当这些孩子建立了信心,开阔了视野,才能把握命运的轨迹,看到更远的世界。我相信,当一个孩子从小就能领悟和拥有“美和艺术”这样内涵丰富且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内在元素时,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他们都能以豁达包容的心胸去面对,在积极乐观地想办法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同时,依然葆有爱他人、爱这个世界的能力。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无形的力量,它就深埋于每个孩子的心底。我们要做的,就是启发他们感知和拥有这种力量,因为它是让我们生命得以完整和美好的珍贵之物。

       《公益时报》:据你观察,目前我国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应在哪方面给予更多资源和政策倾斜?

       孔东梅: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政府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已经非常大了——国家投向贫困地区的扶持资金在逐年加大,农村校舍盖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有些甚至可以媲美城市学校,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普及也在逐渐铺开。但就农村地区教育的软实力来说,目前还十分匮乏和不足,这里面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说,教师的编制、工资发放和福利待遇等等,能否作为一项基本保障纳入到国家相关政策体系当中?因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只有教师们踏实了、安心了,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去。如果这些老师们动辄要为基本生活而发愁,甚至工作之余还想着四处打零工赚点生活补贴,那我们的乡村教育是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的。

       《公益时报》:你专职从事公益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东润基金会这几年的发展可圈可点。作为理事长,对团队工作你有什么基本原则吗?

       孔东梅:管理好一家基金会很不容易——职业认知、专业素养、知识积淀以及团队调度的能力都不可或缺。我始终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工作一定要做扎实。

       就工作愿景来说,帮助那些有梦想有追求的孩子们圆梦就是我的初衷,也是我的梦。所以我对所有公益项目的安排和要求,就是务求细致和扎实,细到每一个孩子的名字、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家庭等等。有些机构做公益项目可能连项目实施地在哪儿都不清楚,甚至从来没有去实地探访过。有些公益组织动辄将本机构的项目体量和规模说的很庞大,听上去似乎很唬人,但我觉得这还不如扎扎实实培养几个孩子有实际意义。

       走到今天,我愈发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们做公益就是脚踏实地,不追求虚幻华丽的数字,即便培养帮扶的只是少数人,只要对孩子们真正有所助力,那这件事就没有白做,同样有价值、有意义。

       科学•公益

       《公益时报》:东润基金会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科学创新公益项目。之前十余年,你一直助力“丘成桐科学奖”、现在又提供对“吴瑞奖学金”的项目支持。其实科学公益项目的执行难度远超其他常规项目,东润基金会为什么要知难而进?

       孔东梅: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想保持这种蓬勃的发展势头,下一代的教育必须跟得上,才能与时俱进,始终焕发前行的生机和动力。就我国传统而言,教育一直是重中之重。我觉得,我们的青少年在传统教育领域之外,还需要一个更高、更好的平台,帮助那些富有天分又特别热爱科学的孩子能有机会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十多年前我结识丘成桐教授的时候,他就提出上述观点,可以说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作为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拥有一颗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他很早就回到中国,希望尽自己的力量为中国发展做些事情。

       2008年,丘成桐教授与陈东升先生联合发起设立“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由我来捐资推动并助力其发展。我们开展项目合作的十余年间,吸引了包括清华、复旦、浙大、哈佛和斯坦福等大学及广大海内外中学、中学教师、中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发掘和培养了一批一流的华人青年学子,汇聚了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关注这一项目并担任竞赛评审委员。应该说,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还是让我很开心、很欣慰的。

4_副本
孔东梅出席并颁发“东润丘成桐科学奖”

       《公益时报》:你认为推动类似“东润丘成桐科学奖”这种包含科学竞赛元素的公益项目最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孔东梅: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公平性。“东润丘成桐科学奖”设立后的多年里,项目影响力日趋扩大,很多相关机构不断聚焦其发展,海内外人士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参与人数也日益增多。越是这种情况下,项目的推动越要体现出很强的公平性,充分彰显评比的公开和透明。丘成桐教授之所以努力将一大批国内国际顶尖的数学家、科学家、以及国际大会的主席、副主席,甚至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邀请参与到我们这个奖项的评比当中来,一则凸显项目团队的专业阵容,二则体现出该项目的学术含量和高规格高层级。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构最为开放和包容的平台,尽心尽力地寻找那些有天赋、爱科学的孩子们,帮助他们搭建起通向科学世界的天梯,最终成长为他们应该成为的美好的样子。

       家风•轨迹

       《公益回报》:毛泽东是你外公。多年来,你的家风传承是否也潜移默化影响了你对“公益”的认知?

       孔东梅:那肯定是的。我母亲曾经跟我讲起,那时候我的外公毛泽东是怎么教育他的孩子们的。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作为一个伟人,我外公会对子女非常严厉,其实并非如此。我外公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呵护有加。一方面,他教育子女要低调做人,另一方面也非常关心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我们的家风就是认真做事,低调做人。我外公要求我母亲、姨妈、舅舅这一辈,都必须戒骄戒躁,要经常为他人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务实,那就必须摒弃高调浮华的东西。所以,就当下我做公益来讲,我只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公益时报》: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对你今天投身公益有何影响?

       孔东梅:其实在海外很多国家,公益慈善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到了他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当中了。你会发现,很多孩子一放寒暑假,就通过打工的方式挣点零钱,然后把这些钱捐给一些公益慈善机构,那一刻他们都觉得很骄傲很开心,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到了有需要的人。在他们看来,富人做慈善理所应当,比如比尔•盖茨、巴菲特大手笔的参与慈善,做的都是引领国际慈善潮流的事。但与此同时,公益和慈善也并非富人的专利,而是人人皆可为的平常事。

       再看目前咱们国内,这方面也越来越有着社会化普及的趋势。比如腾讯发起的99公益日,企业可以参与,慈善家可以参与,普通民众也可以参与,即便是捐一块钱两块钱,也是对公益慈善奉献了爱心,这种公益慈善意识的萌芽和启蒙最是弥足珍贵,这种理念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和进步。我希望和所有的公益同道一起努力,让公益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