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希望有一天,我们只谈常识
2009-05-27

林达:希望有一天,我们只谈常识

来源:公益中国网  发布时间:2009-5-27

    第81届奥斯卡奖揭晓,不出所料,英国导演执导的《贫民富翁》继获得金球奖之后,一口气夺下包括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在内的8项奥斯卡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从电影故事和表现手法讨论,有不同看法,它显然刻意迎合了大众对电影的种种期待。会看艺术片的行家,会觉得它“人工味道”太重。我看的时候只顾“看印度”了。因为我在印度旅行过,印象深刻,也听到太多人们对印度南辕北辙的印象表述。我喜欢这个电影,是感觉它很真实。它不是历史而是进行式的印度。在印度旅行也许看不到电影表现的全部,可是,看到的足以让人猜到它的背景。我觉得电影有些处理非常出色,例如,里面对主角刑讯逼供的警官,竟然处理成一个兢兢业业破案的正面人物。因此,对印度执法司法状态的传达就显得更为触目:不是主角倒霉遇上个品质特别恶劣的审讯者,正常审讯就可能是这个样子的。回想我在印度街头看到警察一人一根竹棍,在街头偶以竹棍执法,而周围百姓的漠然,就可以推想警民关系。

    人们常常拿印度和中国比较,各有各的动因。出于某种动因要比出印度比中国糟,也有出于某种动因要比出它比中国好很多。也有要表达文化相对主义:这里没有一个共同基本的判断标准,推论下去也就没有什么简单的“普世价值”。例如,虽然在生活环境和物质上是***的,可是,精神上?

    电影在印度也一样反应两极。“不少贫民对他们突然受到重视感到高兴,期望得到应有的关注。”印度宝莱坞比美国好莱坞兴旺很多,可是为电影临时茶水工的库马尔说,“以往只有有关有钱人的电影。在印度,人们不喜欢在大银幕看普通人。”也有人抗议和要告印度籍演员,说是外国人倒也算了,你们居然也……好莱坞颁奖前两天,看到新闻中有印度人烧象征美国的物件,我一开始有点纳闷,不是英国人拍的电影吗?一想也对,不是美国电影节给了提名吗。

    我想有时候可能还是有这个必要,暂时忘记和别人对比;去掉我们要说明的背后理论和道德出发点;忘掉表现了负面信息的人是来自那个国家;而只是就事论事看一个国家底层平民的生存状况。如此,可能还对“看到”和“解决”问题更为有利。例如满街的垃圾尿液,空气充满有害气体,是不是对民众、对老人儿童健康不利,经常见到几岁女童光屁股坐在垃圾堆上身上站满苍蝇,是不是要担心她会得生殖器官疾病而贻害终生。其实电影总是有它的局限,例如它不能给你嗅觉体验。你坐在电影院里永远是拉开距离的“他者”,你无法真的感受影片中孩子们真切感受的疼痛。最简单的常识:假如是我的女儿……我愿意她这样长大吗?

    在大家都很清高地憎恶财富的时候,马克·吐温说出一句大白话:“没钱是万恶之源。”活像在诠释这部电影。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