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性医疗”是医患信任缺失的苦果
2015-04-24来源:荆楚网
        《医学界》杂志的调查显示,85.8%的医生表示,因担忧发生医患纠纷,他们在行医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进行过“防御性医疗”。“防御性医疗”也称自卫性医疗或防卫性医疗,具体表现包括:从实际病情看没有必要的各种化验、检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术及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置,带有推脱责任性质的转诊及会诊等。(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防御性医疗”直接凸显出当前医患间的信任危机,它既包含了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也体现出医生对病人的不理解。而“防御性医疗”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一是各种不必要的化验、检查,以及因推脱责任而要求的转诊会诊,造成了有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使“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加剧;二是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术及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置,可能延误病人病情的治疗和处理,使部分病人丧失挽救生命的机会,也使医院失去医学研究进步的机会。

  从表面上看,防御性医疗的直接受害者是病人,但深层次分析,这是医患双输的结果。患者增加了就医负担,医生失去了进取精神和职业荣誉感。产生这一现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医患纠纷的不理性处理和医患信任的缺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一是个别医务工作者医德缺失。开大处方、过度医疗、优亲厚友,接受病人吃请等情况依然存在。二是医疗体制不健全。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面临工作压力大、强度大、薪资少的问题,从小医院跳槽到大医院、从公立医院跳槽到私立医院、从公立医院辞职开私家诊所的医生不在少数。而高昂的药价、检查费用也导致原本就抱怨“看病贵”的病人直接将怨气转嫁到医生头上。三是舆论环境的不理性、不客观进一步激化医患矛盾。偶发性的个案被放大,向社会传递、营造出医患关系不和谐的负面效应,容易导致患者及家属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产生错误的看法进而走向极端。四是依法治理的缺失催生“医闹”职业化。

  当前,大多数医患纠纷发生以后,患者及家属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走司法程序,而是在“高人”的指点下拉横幅、堵医院、造声势,最终在与医院的讨价还价中完成和解。此种情况下,“医闹”这种职业应运而生。

  综上可见,“防御性医疗”尽管偏离医生的职业道德,有悖于医学的崇高目的,却也是事出有因。笔者认为要根治“防御性医疗”,就必须用理性的思维来支持医务工作,用健全的体制来规范医疗行为,用完善的法律来解决医患纠纷,用良好的道德风尚来提升全民素养,四者共同发力,重塑医患信任,实现医患双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