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监督不文明行为
2015-03-2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卢龙 薛家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行为,随之而来的游客不文明行为也饱受诟病。旅游不文明行为,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让景区不堪重负,也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试想,站在江边楼阁上,畅想着“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景象,如果看到江面漂浮的垃圾,你是否还有吟诗作赋的雅兴?

  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人为了一时痛快忘乎所以,甚至还有人理直气壮:“既然我购买了门票,就有制造垃圾的权利。”对于这些“顽固派”,有关部门出台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应该说,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但也必须看到,这些惩戒机制囿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让惩戒流于形式。譬如,一些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只在旅游系统内生效,没有与银行、航空、酒店等方面形成联动。这就造成规定与惩戒两张皮,让部分旅游不文明行为漏网。

  基于此,浙江试水推进“长三角信用奖惩机制”,给旅游文明穿上一件“数据外衣”。首先,借助“大数据”手段,不文明行为将暴露在监督的无影灯下,无处遁形;其次,形成银行、旅游饭店等部门联动机制,有效制止旅游不文明行为,尤其对那些总是“不拘小节”、无视公共秩序的人形成威慑力。

  当然,对于旅游不文明行为,也要惩教并重。在约束游客的同时,景区也要做到自身过硬。比如,垃圾桶的位置、数量是否合理,服务是否到位,是否让游客感到不方便?既穿上“数据外衣”,也不忘“三省吾身”,才能让旅游文明成为人们的习惯,让景区赏心悦目。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