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都到家了吗?
2015-01-30来源:腾讯佛学 作者:一心

过年,都到家了吗?

身心都到家了吗?(资料图)

    身心都到家了吗?

    时节易过,大年夜瞥尔到来。门前爆竹声喧,家中灯光晃耀,真是“一年三百六十日,看看逗到今宵毕。”除夕过后,便是春节了。“春节”,是新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民间俗称“过年”。在我们中国,这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了。

    过年,我们就要回家,这是传统。从年前一个月开始,返乡潮一浪高过一浪,“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几乎所有的人都迫不及待的返乡、回家。那么,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如何看待“春节”或“过年”?

    养立法师曾经说:“《金刚经》的开篇有四个字让人明悟——还至本处!”在《金刚经》中,一开始就说佛陀外出乞食以后回到了他原来的出发之处。后秦鸠摩罗什、元魏菩提流支、陈真谛、隋笈多、唐义净等人的译本中,都将此翻译为“还至本处”,而唐玄奘译为“出还本处”。前者指佛陀回到了祇树给孤独园,后者是指佛陀走出了他所乞讨的地方而回到了祇树给孤独园。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玄奘所译的“出还本处”恰可形容我们一部分中国人“平时外出讨生活,过年回家聚亲朋”的情形。

    “还”,即“回”之义。“本处”,即“此地”、“此处”,可引申为“家”。过年,我们大多数人累了一年的人都要回到家里。回到我们的家以后呢,大家团圆,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这是身体上的回家。对每一个人来说,见了亲人、分外高兴,这是见到了整个身形相貌的原因,因此,身体到家很重要。不过,身体到家之后,在此“万象更新,一元复始”之际,我们是否还可以再问自己两个问题:心灵到家了吗?工夫到家了吗?

    平素工作多、应酬多、杂事多、生活忙、身体累,我们的心总是随波逐流,驰骋家外,难有顿歇之闲暇。趁此过年,我们是否也应该静下心来,观照一下它是否也“出还本处”了,是否到家了?在佛经中,“还至本处”之前,是需要打扫的,“从一处扫,渐至余方,周匝扫已,还至本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这是清净处所之行为;而“出还本处”或者“还至本处”以后,就是在自己家中吃饭、洗碗、洗脚,这都是清净身体之行为;接着是或“系念而住”自己修行,或“端身而住”去讲法,这是清净心灵之行为。对于此,唐僧的大弟子窥基说:“还至本处者,为表将说无相之教还须起后得智为他广演也,洗足者,为显外有垢洗足即除,内心有染,闻法自灭也。”(《金刚般若经赞述》)其大意者,是说“还至本处”是为清净身心。

    智者大师将“还至本处”解释为“即一切智处,历色心观至一切智。”“一切智处”即是佛地,这又和佛性相关,隋吉藏《中观论疏》言:“问云:‘何破彼义?’答:‘汝若有众生曾经得佛,可言至本处。’‘今既未有得佛者,云何言还至本处?’彼解云:‘众生本有佛性,本有如来藏,为生死作依持建立,今断烦恼故得佛,故是还至本处。”这里所谓的“佛性”、“如来藏”都可以说是我们的“家”,说这些都是为了让心灵回到家中。回到家中,就是“务本”,就是回到了“安身立命处”,“心源湛寂,常住不迁,是当人故乡田地,安身立命处,《金刚经》‘还至本处’,即此经‘还到本国’也,此之谓务本。” 这是明代袾宏《阿弥陀经疏钞》中的一句话,“此经”即《阿弥陀经》,其中有言:“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他又解释说:“自性自住,是本国义。”也是强调将自性或自心住到自己家里面。那么,心灵到家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佛经记载,“还至本处,随天忆念所往之处,无所障碍,若有所欲,皆悉具足。”其中所说的没有障碍、所有的欲望都可满足,其实是回归自己心灵之后的一种境界。看问题,想问题,包括对欲望的观点、态度都发生改变了,自然就是自足的、自在的。

过年,都到家了吗?

工夫都到家了吗?

    工夫都到家了吗?

    要想心灵到家,工夫须先到家。在汉语中,工夫有多种涵义,如时间、工作、功夫等,本文只取其两义:一是宋明理学家所言之“工夫”,指的是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如《朱子语类》言“谨信存诚是里面工夫”;二是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或才能,如陆游《夜吟》之二:“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

    宋明理学家的这套工夫,其实源于佛教文化,全在“心地”上做,通过在“心地”上的修持,从而“还至本处”,这就是到家了,而“归家”,如《宗镜录》所言:“是返本还原。” 养立法师也说:“修行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返本还原,众流截断栖心地,选佛场中不动尊!找回我们纯净纯善的初发心、第一念。”这一方法,在《圆悟佛果禅师语录》记载校详:“纷纷扰扰处正好作工夫,当作工夫时,透顶透底,无丝毫遗漏,全体现成,更不自他处起。”其实,要说工夫到家的,最数六祖惠能最为驰名了,他的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切物,何处惹尘埃”,在耕云导师看来是“到家”了,而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被认为是“还在路上”。无论如何,这种工夫都是用在心地上的,是一种明心见性的工夫,其目的是为了回归到初心。

    而“工夫”的另一意义即才能或本领也需要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是否到家了?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有一个“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行、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的“正业”指的是要有正当的职业来养活自己的身命。我们外出工作、打工、学习等,都是为了通过正在从事或者将要从事的正当职业来养活自己的身命,而这需要的就是技术、本领或能力等各种工夫。在这一意义上,“工夫到家”就是说我们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已经是纯熟无碍了。因此,过年了,回到家中,可以问一问,一年过去了,学习是否有长进?本领是否有增长?能力是否有进展?接下来的一年,该如何增长自己的“工夫”?通过这样的工夫,我们想获得什么样的目标?实际上,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一旦我们的善愿成就了,所用的工夫也就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也就真正的到家了,到这时,也就如古德所言:“归到家了,自然不问程途;见真月了,自然不看指头矣”。这,便是工夫的真正内涵。

    今夜年尽月尽日尽,明朝年新月新日新。除夕,是零起点的圆满;春节,是圆满之后的归零!因而,于今大年夜与春节交参之际,既是圆满,又是归零!我们的身体、心灵与工夫,总有一种需要“出还本处”或“还至本处”。只有回归“本处”,到了“家中”,才会发现,心灵的家园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永远活泼泼的充盈于“本处”,不分年月,分分秒秒滋养着我们的身命与慧命,让人身心自在,喜乐无边。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