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现在提倡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里的生态文明不应当仅仅是自然生态文明,也包括人心生态。当代各科研院所的生态学研究中,一般是在课题中突出研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比如煤矿塌陷地的修复、水文生态系统的修复等,而鲜见关于人心生态系统的修复。实际上,人心原本也像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开放的、完整的系统,其中也充满了阳光,有各种赖以生存的养料。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了环境或他人的一些负面的影响而产生各种畸变乃至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天长日久,会形成“扭曲式”心灵、“染污式”心灵、“枯竭式心灵”、“塌方式”心灵、“滥伐式”心灵等,人心之生态系统如果遭遇了类似这些“退化”的处境,势必要对其进行人为干预,以便尽快恢复人心生态。
以“染污式”心灵为例,在佛教文化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如来藏”清净心,这是一个完整的人心生态系统。如果退化到“染污式”状态的话,我们要迅速对其进行恢复与重建。比如我们要分析,他是受的何等污染,污染的渠道又是什么?以佛教文化为例,贪嗔痴三毒是一种污染源,这种污染源通过人的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在人心起作用。其实,三毒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欲望,以欲为毒,污染心性,原生生态系统自然会被打乱。因此,我们要自觉的对欲望进行干预和引导,不然时间长了,原本美好的心灵就会形成“塌方”。
在生态伦理学中,依然如此,要将人类的伦理行为扩展到自然界,同样离不开人心生态。人心的生态系统完整的话,必然会以伦理的行为对待自然界。佛教文化中所谓的“依正不二”,指的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这是“人心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相应与合一。因此,我们在恢复自然生态的同时,更需要恢复人心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