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从故乡小路说扶贫
2015-01-07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熊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应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脱贫离不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改善。

  小时候在农村住,最怕下雨。一下雨,路就没法走。脚上能沾出一个大泥球,走两步就得拿棍捅一捅。拉粮食的土车把路压出深深的辙印,太阳一晒,高低不平的“丘陵”布满本来狭窄的小道。麦忙时节往家里拉粮食,一走三晃,费半天劲也走不了几步。这还算好,再往前头说,您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去,街上居然积出一个大泥坑来,里头还淹死过马!

  怎么没人管?那时候,哪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意识啊,也没有这个能力。现在不同了,去无锡、苏州的新农村看看,雨污二水有专门的管道,村里地面都硬化了,进出又干净又顺当,和城里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像笔者小时候多些,像长三角的新农村少些。不少地方的水、电、路都没有解决,社会事业也薄弱,老百姓的保障也低,生活不便不消说了,其中,还埋着贫困的根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对于这项工作的第一层意义: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让贫困百姓吃得上饭、穿得上衣、喝得上干净水、念得上书,大家很容易理解。其实,公共服务加强了,还有另一层意义:为扶贫产业的发展铺好地基。

  让贫困地区民众脱贫,不能光靠“输血”,关键得有产业。有了产业,就有了“造血”能力。产业能给贫困户带来工作岗位,有活干就不愁收入;产业得到发展,利润增加,工人工资便可以水涨船高,收入高了,那就甩掉穷帽子了嘛。可是,如果身子骨太弱,甚至血管本身都有毛病,输血是白输,造血更空谈。

  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就是调理身体。应该看到,身体靠养,调理好并不容易。贫困地区到处缺钱,当地财政也不富裕,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一般还都是长线项目,就好像种苹果,两三年后才能收获,往往被视为无底洞。

  需要明确的是:不容易,也要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这样一件久久为功的事,需要克服急功近利思维,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让打基础的工作得到恰当的评价,让为贫困人口谋长远的干部不吃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