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外包该提防道德风险
2014-12-18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然玉
       河南固始县平安社区救助中心,几间平房和一个院子的地上铺着一层薄薄的稻草,没有像样的床,而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则被长绳系在树上。对此,该救助中心负责人表示,此事已引起当地民政部门重视将改善环境。据称,这个救助中心是今年4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建立的。(12月17日央广《中国之声》)

    若非有新闻照片为证,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想见,所谓“救助中心”会是这样一副惨相。残破不堪、尊严受辱,无论流浪汉抑或孩童,与其说是被收留供养,不如说是在“饱受煎熬”……救助流浪者,原本就是公益性事业。其日常运作,高度仰赖参与者的人性自觉和道德热情。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将这种神圣化的工作,降格为彻底的世俗生意,就注定会衍生各式悲剧。

    当救助中心只以简单交易、服务外包的路数操作时,救助中心的所有者只是收钱办事而已时,当然会不遗余力控制成本,无疑将很大程度上稀释“收留救助”工作的善意基础。救助中心里“工作人员”只有两名老人,食宿条件更是惨不忍睹,可就是这般凄惨的“中心”,居然长久存在且安然无恙。此一怪相,固然可以解释为,“流浪人员”投诉无门而只能逆来顺受;但除此以外,当地民政机构的失职失守,是否同样难辞其咎呢?倘若在“购买服务”之后,职能部门便索性不管不问、置身事外,又怎能有效约束运营者呢?

    谁也不知道,游离在大众视野和行政监管外的救助中心,会发生什么!凄惨的救助中心,无疑是个有待解剖的案例。至少它提示我们思考,当社会治理者,用市场化手段来外包公益性服务,该怎样提防其中潜藏的道德风险?也许,这要依靠更严格的常态化巡检,要依靠更健全的行业准入、退出机制。同时,与之相较,同样重要的工作显然在于,鼓励具备博爱信仰和专业精神的民间慈善力量,能够更多协同出力。

    必须厘清的是,公益事业的外包,绝非只是职能机构和营商者之间的买卖交易,而是应尽一切可能,凝聚所有良善者的情感与智力参与。固始的案例表明,在相对边缘的地方,将公益事项外包风险尤大。诚如众人所见,不具备可靠良知基础和约束框架的市场结构,只会将给流浪汉的人头补助,当成可以肆意侵占的无本之利。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