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像样的生命教育
2014-12-10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戎国强
   为什么不用“应该重视生命”做标题?这是因为, 重视这个词,以及高度重视、引起重视等说法,已经被用滥了,很多被宣布要重视的事情,最终人们发现一点也没有得到重视。后来,人们听到“重视”,下意识中会很自然将它理解为不重视,或者装重视。

  《新京报》关于“自杀直播”的后续报道说,很多当初嘲笑、咒骂曾鹏宇的网友,在获悉小曾的死讯后,都表示了道歉和悔意,有的网友事后还改了微博名,一名曾让小曾“赶紧死”的网友说,当初留下这样的话,只是因为他已经折腾了一上午,以为他是骗关注的,他承认没想到事情会以这样的结局收尾,只是看到大多数人的态度在向一方倾斜时,自己也选择加入更庞大的群体,咒骂、刺激或者嘲讽。这些网友态度的转变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一条生命的代价实在太大了。现在我们能够做的,也是应该做的,是从中吸取点教训,争取能够避免或减少类似的悲剧。具体说来就是:该重视生命教育了,应该有像样的生命教育了。

  什么叫像样的生命教育?像样的生命教育,应该确立这样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人”最重要,这个“人”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有名有姓的、单个的人,不是被淹没在集体性名词中的无名氏;是所有人,不是一部分人,也不是大多数人,一个也不能少。对每一个人来说,则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在生命的意义上,别人跟我是一样的,他是另一个我。生命终止于19岁的曾鹏宇,对大部分观看自杀直播的网友来说,就是一个无名氏;在曾鹏宇表现出想中止自杀行为时,有的网友说”赔我流量”,有的说你必须死。这个时候,如果在他们的意识中曾鹏宇是一个跟自己一样的人,一样的生命,很可能就说不出这些话来了。有人批评这些网友冷漠,但这个冷漠不是在直播自杀时突然冒出来的,这跟生命意识普遍薄弱有关。生命意识,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核心意识。

  不管曾鹏宇是否因失恋而自杀,总有一些客观因素在否定其生命。人生不可能不遭受各种打击、挫败,所谓脆弱,就是抵御打击的力量太薄弱。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强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抵御各种人生挫败的能力。有一句培根的名言,不知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引用了——“知识就是力量”。是不是因为,在现实的利益争夺中,知识已经显不出有多大的力量了?同时,在校园里,知识的教育、教学也越来越枯燥,太多的学生已经感受不到知识的魅力、掌握知识的乐趣了。前段时间,有媒体在报道“斑马线交通事故”时,提到杭州某中学一些学生,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些避免、减少事故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包含了他们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些学生来说,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其意义和价值,是在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建立起有价值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对生命的存在的肯定;一个人获得的肯定越多,他的个体生命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就越是强健、牢固;他对生命的自我肯定也越是牢固,自杀这类否定生命的念头和行为就越是远离他,即使他遇到比较严重的人生危机,他也比曾鹏宇更有力量来抵御、化解,发生悲剧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一般的知识教育虽然不是直接灌输生命教育的各种概念和名词,但是,如果有恰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知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理想平台之一。

  所谓知识,是关于人类生活的知识,不存在与人没有关系的知识。因此,人与知识的关系,生命与知识的关系,是天然的或自然的。分数第一、考试第一的现行教育,切断了知识与生命的天然联系,知识能够壮大生命、强健生命的价值被人为阉割。要实施像样的生命教育,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目前不尽合理的教育现状。

  像样的生命教育,需要社会的投入,包括财力、人力的投入。人力的投入包括有足够专业能力的研究者,有保障这种研究的管理、服务者;有比较系统的 、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和目标;这个研究需要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和教育部门即学校的合作。除了专业研究,还应该运用各种媒体平台,普及生命教育,强化社会成员的生命意识,让尊重生命的意识像环保意识一样,成为社会成员普遍的意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