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逼近400,秋日的朝阳公园已看不见往昔的景致。坐落园内的金台艺术馆,以及艺术馆前方国际友谊林中的名人雕塑,在雾霾中一派落寞。
“雾霾对你个人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记者刚提出这个问题,金台艺术馆馆长、著名艺术家袁熙坤马上激动地答道:“我是一个艺术家,我的眼睛很敏感,空气要是好,我的眼睛就好得很。这双眼睛是大自然恩赐给我的。雾霾这么严重,它的影响直接反映在我的眼睛上。”
为什么不离开北京,去云南等地另觅一处空气清新之所生活、创作?袁熙坤的回答是,地球是圆的,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搞得乌七八糟,其他地方也会被殃及,与其逃离,他更愿意像“二战”时坚守莫斯科的斯大林一样,坚守北京,继续用自己的画笔和雕刻刀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环保事业尽一份力。
“三岁看老”
袁熙坤出生、成长在昆明。时至今日,年已70的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还是小学生时的故乡。他在成长自述里深情地写道:“那是一个空气特别清新、鸟声四时不绝、盘龙江和滇池水清鱼跃的迷人世界。”
两三岁刚能歪歪斜斜地跑走时,袁熙坤就常学着马奔的样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弄得鸡飞狗跳。
他的父亲袁晓岑是花鸟动物画家、雕塑家,母亲时佩瑗是生物教员、达尔文进化论信奉者,他们从小对他言传身教,告诉他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
回忆得兴起,袁熙坤特意翻出一张黑白照片。那是他4岁时与母亲在昆明市先生坡树勋巷家中的一张合照。照片中,他们站在花丛里,可是,当时一脸稚气的他并没有望向镜头,而是双眼神秘地斜睨着左前方。
“那个时候摄影师喊,老二,我的小名,注意!我没注意,因为那里的花上刚好停了一只蝴蝶,我觉得蝴蝶更好玩。看到没有?我的手已经准备好要去抓它了。”袁熙坤用手指圈了圈他在照片中手的位置,一脸自得其乐的笑容,暂时忘却了压在窗外的雾霾。
对于动物、森林、碧水和蓝天的迷恋,他说自己是“三岁看老”。在过去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一直在用笔墨线条和色彩体感张扬自然界的生灵。然而,最近几年,他却越画越伤感,因为许多他所钟爱的动物都因人类的捕猎而面临生存危机,尤其是他曾为之造过无数画像的老虎。
20世纪70年代,为了躲避文革的争斗,袁熙坤深入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过了5年丛林生活。一天黄昏,他从山上归来,要穿过一座密林。突然,10余米处的草丛里走出来一只斑斓大虎,亮晃晃的双眼紧紧地盯着他。他立马惊呆了,钉在原地,冷汗直冒。出乎他的意料,过了一会儿,那只老虎竟然自己转身走了。这时,他才发现,那只老虎的肚子是鼓的,原来是已经吃饱了。
“如果那只老虎有‘冷藏库’的话,我当时就会被它‘入库’。”这段遇虎经历,袁熙坤终生难忘,并由之悟出了“自然法则”:“它吃饱了,下一顿就再去捕捉,绝不会囤积。”在他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有今天的种种问题,全在于不遵循“自然法则”,其中一条就是捕猎、圈养“最好的护林员”老虎,极大地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他甚至说:“老虎走了,霾就来了。”
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自然法则”的阐述,把“反自然罪”定为比“反人类罪”更甚的“最大的罪”,并强调,人只有认识到并承认这一点,环保才真正有希望,而他作为一名艺术家所希望达成的,就是以艺术创作的形式来唤起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2011年11月,世界各国环保部部长带来的采集自五大洲的岩石和极地地区的水样,支持袁熙坤创作《女蜗补天》雕塑。
“可悲的秀”
袁熙坤创作了大量环保主题的绘画及雕塑作品,其中,他的雕塑《极地之急:北极熊》和《森林保护神:虎》微缩版分别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作2009、2010年度“地球卫士奖”奖杯,用以表彰在环境保护及促进提高环保质量方面有特殊贡献和成绩的组织和个人。
谈到《极地之急:北极熊》的创作,他笑言自己曾为之7、8个月没剃胡须。2009年,该雕塑被永久安放在肯尼亚的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
2009年3月至今,他将近千万元的稿费用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60多个城市1000多个公交车站做环保公益广告。
为了表彰他以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在推动环境保护理念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授他“环保艺术大师”称号。
袁熙坤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幽默地说自己是“关注哪行,吆喝哪行”,所以,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绝大部分都与环境保护相关。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就在提案中建议:“禁止党政及公职人员消费和收受象牙、犀牛角和虎骨等濒危野生动物制品,为生态中国树立新的消费道德标准。”
日常生活里,袁熙坤是一个环保践行者。他的浴室里没有淋浴设备,几十年来,他都坚持“一盆水洗脸、擦身和泡脚”,方法是,先洗脸,然后把洗过脸的水倒回锅里加热,最后用这重新加热了的水擦身和泡脚。
时隔将近50年,他依然记得自己当年在云南山区少数民族部落里的所见:妇女们走过崎岖的山路,用装有竹筒的篓子背水回家。
为了倡导水资源节约,他于201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发起了“水卫士行动”,号召人们“一桶水洗一辆车”和“为你的瓶装水做个记号”。他还专门为活动拍摄了一段洗车视频,分享自己的“节水洗车秘笈”。据统计,该视频已被超过百万的网友观看并分享。
“我能把控的就是自己身体力行的一些事情。一盆水或一桶水,够了,用不着水龙头哗啦啦地流。”他对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说。
在他看来,中国的环保问题之所以屡治不好,以致今天全国连片雾霾,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做秀”。
采访结束,记者与同事推开金台艺术馆的玻璃门,又回到了雾霾的包围之中。同事从包里拿出一个“防毒面具式”的口罩熟练地戴上。
站在门口的袁熙坤看到这一幕,马上又把我们叫了回去,连连说:“你这个口罩好,你这个‘秀’好。”并且坚持要拿一篇他发表在某报纸上的环保文章给我们看。
那是他回忆其雕塑作品《秀》的创作理念的短文,他在其中如此描述该作品:“作品中的他,穿着防护服,戴着面具,周围是森林被砍伐后剩下的树桩,坐在大排量汽车的轮胎上,用乳瓶喂小熊猫宝宝,可悲的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