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求助时代,刷新公民存在感
2014-12-0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单士兵
   “微求助”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时代我们的爱心和责任,也折射出每一个人的存在感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在读研究生发微信为不到两岁的女儿求药,引发一场24小时跨国爱心大接力。到12月6日早上6点26分,国航CA970航班从新加坡飞抵首都国际机场,带来急需的药品“去纤苷酸”,随后,药品被火速送往北京儿童医院救治小女孩,使人们对生命奇迹充满期待。

  时间转眼就到年底,又到对很多问题进行盘点回答的时候了。一条微信让爱心接力的暖流在冬日流淌,让无数人为之点赞,这个“微求助”的成功样本,从某种意义讲,也给了“2014,你将如何存在?”一个很好的答案。无数转发的网友,用行动传递着一份温暖和美好。

  “人为本,技术为器,爱为魂,这是这个时代的公益之道!”中国人民大学相关新媒体平台在发布此次爱心接力实录的结尾这样写道。的确,这是一个到处充满“微求助”的时代。每一天,不论是打开论坛,还是点开微博,或者翻看朋友圈,“微求助”都无处不在。从求医看病,到求职维权,林林总总,极其火爆。可以说,“微求助”展示的就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微观中国。尽管其中可能有鱼龙混杂、造谣行骗,但是,的确有无数人希望通过这种“微求助”的方式走出生活困境,他们的诉求值得被正视,他们的困难应该得到关注。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微求助”在发出后都能迎来爱心接力,更多还是石沉大海。孤掌难鸣,这背后原因很多。比如,个体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足够价值,事件是否能凸显重要性,相关表达是否足够清晰简练。但是,困难是真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讲,散布在社会角落与网络深处的“微求助”,迫切需要相应的“微救助”来回应。这自然意味着,还有更多主体需要面对“你该如何存在”的理性拷问,还有更多满足权利诉求的路径需要被打通,还有更高的公共价值需要倡导。

  在这个“微求助”时代,应该将“爱心接力”这样的道德力量固化下来,形成微公益的文化,驱动更多人以行动来回答“你为社会做了什么”。同时,面对无处不在的“微求助”,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微救助”,也需要进一步释放民间智慧,让新技术的力量有效转化到公益行动中。当然,“你将如何存在”的主体,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民间个体。要解决一些“微求助”难题,很多时候也需要民间个体与公共部门形成良性的联动配合机制,来找到各自应有的存在方式,去履行各自的责任。

  “微求助”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时代我们的爱心和责任,也折射出每一个人的存在感。面对“我将如何存在”,只要每个人都能自信地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再高的山也能上得去,再长的路也能走得完。而所有的脚印,也就都会成为有光的所在,传递温暖和力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