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佛教世俗化现象
2014-11-27来源:《丛林》 作者:浮惠

对我国佛教世俗化的反思(资料图)

对我国佛教世俗化的反思(资料图)

佛教的世俗化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其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都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因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在传播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侵蚀。但是,也面临着在世俗化面前如何坚守的问题,因为宗教要保持其自身的神圣与出世精神,就必须与世俗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等区别开来。该如何看待目前我国佛教的世俗化问题,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但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必须加以遏制,有些提法与做法,也值得好好反思。

1、在理论上必须认真解读与诠释“人间佛教”思想。近些年,对“人间佛教”的理解,存在着“庸俗化”、“肤浅化”的倾向。我认为“人间佛教”绝不是让法师、法事走向人间,更不是让法师按世间法经商办佛教经济,而是让法师的功德走向人间;“人间佛教”不是让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衣、食、住、行跟上时代的潮流,而是让佛法走向人间。所谓功德走向人间,就是利用寺院的财力、物力为社会服务,像香港及周边地区的佛教组织那样,去创办学校、医院、佛教公墓、青少年中心、安养院、护理院等,为社会服务。所谓佛法走向人间,就是让佛教的声音,佛教的智慧走向人间,去化解人间的不幸,人间的恩怨,人间的矛盾。僧人走向政坛,寺院利用声、光、电建设的富丽堂皇,绝不是人间佛教,那是真正世俗化的佛教。我认为,“人间佛教”的真义.需要高僧大德们进行诠释与传达。不然,我国的佛教可能真会不断坠入世间的社会化、世俗化和庸俗化。

2、在行为上,各宗各派最好能在世俗化过程中,不要丢失掉传统佛教的精髓。在这个世界上,佛教之所以能得到许多信众的敬仰与追随,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佛教对人生、对宇宙的大觉悟和大智慧。因此,只有本着佛教的基本义理,坚持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敬重,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仰。一个寺院如果殿堂华丽,经济红火,但戒律松弛,生活奢华,僧人说话做事不伦不类,不僧不俗,佛又如何令人生恭敬心呢?良好的道风是佛教赖以生存的根本。历史上几次灭佛事件证明,佛教的发展不在于钱多钱少,僧多僧少,根本问题乃在于寺院道风的纯正。为避免佛教的世俗化与没落,对于各宗各派传统佛教的精髓,有必要做到不弃不离。如果放弃了对佛陀本怀的坚守,而让佛教的世俗化任其发展下去,将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情。

3、在教育上,要有一个至死如一的坚守,那就是佛的素质。僧人,是佛法弘扬的主体,也是佛教能否发扬光大的决定性因素。僧众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佛教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社会大众看来,僧人是佛教的代表。能全面透彻地领悟佛教精神的僧人,不仅能为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而且一定能够代表佛教的健摩形象。大力加强僧人的专业化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也是解决当代佛教世俗化等诸多问题的有效方法。

4、在政治上,佛教应该有自己的不妥协性。古代的高僧大德,有不拜皇帝的,比如清代寿宽法师;有给予高官厚禄而不出山的,比如唐代的玄藏法师。参政议政当然无可厚非,但趋之若骛就不正常了。佛教的世俗化与政治需求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目前法师的社会化、世俗化思想严重是分不开的。我认为,什么时候法师们的政治欲望低了,我们佛教的世俗化现象也就可以减少大半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