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戒律发展中的本土化特色
2014-11-19来源:《五台山研究》 作者:袁升祺
 

自净其心(图片来源:资料图)

中国化佛教所注重的是大乘的“菩萨戒”,其要旨是“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菩萨戒以这三种戒为纲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在具体的律条上与“小乘戒”差别不大,旨在止恶修善,而“饶益有情戒”则包融了诸多利他度人的大乘菩萨行为,这是大乘戒的一大特色。

大乘菩萨戒法的主要精神是智慧的觉悟、心智的培育和利他行为。《梵网经》说:“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即戒法源于自性清净的佛性,即自性清净心。这种“无相戒”的旨趣深刻地影响了中土佛教,特别是在禅宗中几乎达到极致。六祖慧能《坛经》中反复强调了“戒本自性清净”、“心地无非自性戒”等观点。  “无相戒”要求“自净其心”,将觉悟与道德自觉融为一体,这种思想彻底破除了印度原始佛教的声闻戒律条文的束缚,使佛教更易融人中国本土文化。但是,禅门涤荡戒律的结果也使佛教戒律的约束力大大削弱,《坛经》中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观念,使僧人以“心不懈慢”为由而轻慢持戒对言行的约束。为此,名僧怀海创立了禅宗丛林清规——《百丈清规》,以约束僧人的行为。

“清规”是禅宗特有的行为规范,是禅院的组织规程及内部日常生活的管理规则。这些规范是广义的戒律,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佛门规制。《百丈清规》的特色在于从义理上对“忠”、“孝”的认同,强调现实的践行,并以清规戒律的形式规定下来。首两章“祝厘”、“报恩”讲忠,次两章“报本”、“尊祖”讲孝,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丛林清规中国化的趋向。

1.明确指出佛教僧众因皇恩浩荡才得以生存,故报皇恩为禅门第一大事。具体做法,一是祝福圣君,《百丈清规》首章《祝厘章》开卷即言:“圣恩广博,莫可名言。……导民于无为之化,跻世于仁寿之域,然后可以报万一也。”并列出了“圣节启诞”、“圣节圆满”等六项内容,还对每一项祝福都规定了各种要求,如山门挂匾、念经击鼓等。二是祈报国恩,祷求太平:“礼重祭祀,所以报恩酬德。而一切恩中,国恩为最。”祈祷的项目,有“中秋祈月”、遇日蚀月蚀的“护日护月”、为风调雨顺的“祈晴”、“祈雨”等,表达了佛教信众为君分忧的“裕民福国之心”。

2.表达“饮水思源,承恩追远”精神的祭祀祖师节日。在“报本”与“尊祖”两章中,不仅列出了“释迦佛诞”、“观音圣诞”、“初祖达磨忌”等祭祀节日,还专门规定了“父母忌日”。糅进了儒家忠孝伦常的思想内容与中土家族伦理的组织形式,使儒家忠孝观念与清规戒律融为一体。3.在戒律仪轨上有所创新,将“行普请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作伦理观念贯穿于清

规中,把持戒修行融合在农禅并作中。印度佛教戒律因怕杀伤虫蚁而禁止耕作,“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为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为使佛教生生不灭,不仅要讲求忠君爱国,还必须自食其力。

《百丈清规》要求僧人“上下均力”、“务于勤俭”,百丈大师自己对这些规定身体力行,为众僧树立了农禅结合的榜样。《百丈清规》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融会了传统文化的宗法礼制,折衷了佛教大小乘戒律的精神,是儒家忠孝思想与佛教清规戒律高度结合的产物。这些规范体现了尊老敬长、自食其力、农禅并重等特点。特别是“祝厘”、“报恩”、“报本”、“尊祖”四章,在很大程度上把禅宗的清规纲常化、忠孝化,因而更适应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伦理传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