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男童的劫难,我们难抑的痛点
2014-11-14来源:新京报 作者:午夜侃人
   “最难忍的是烫伤”,北市通州发生的2岁男童烫伤事件,指向了外来孩子意外伤害频发和“托管”乏力等问题,而我们对其的关怀,也远不能止于单纯祈福。

  有些悲剧,远比电影里的“催泪梗”虐心。比如,发生在北京通州的烫伤男童事件。对很多人来说,讲述这事,无异于让内心跟锥心痛感较劲。

  它是一个幼儿正在忍受的煎熬:11月6日晚,在通州某洗衣店里,独自玩耍的京京不慎掉入热水桶,全身92%面积严重烫伤,至今未脱险。它也是我们难以承受的剧痛:2岁孩童,外来工子女,突然蒙祸……这些碎片稍加拼凑,就是个不忍卒看的悲剧图案。

  “最难忍的是烫伤”,2012年北京女子掉热水坑烫死事件后,有人曾如是说。对常人来说,被几滴开水溅到,都会感到如遭火燎,何况是2岁小孩,何况是近乎被烫熟?

  正因如此,京京“被严重烫伤—病情稳定—肺部感染加重”的伤情起伏,才会引发舆论情绪浮动。悲悯之心、怜幼之情,让人们在这样的苦难面前,无法轻易转过身去。

  如果京京能远离热水桶,如果他玩时有人看着……有人这般假设,可正如某些鸡汤文字说的:生活没有如果,有的是结果。该怪谁呢?怪大人监护不力?可据我的同事、采访此事的记者说:从京京出事起,京京妈妈总以泪洗脸,常像祥林嫂般喃喃自语:“我对不起孩子”;她为了挣钱,每天就靠洗宾馆床单被罩……对这样一个母亲,谁又忍心站在高地向其“抛石头”?

  还有人说,这终究是个案。是的,它事发偶然。在召唤爱心需要悲剧故事性、典型性作支点的当下,它的前因后果谈不上曲折离奇。可在新闻门槛日益被推高的年代,这样易被遗忘的个案更应被关切——把个体劫难掩埋在“个案”归类之下,也是种冷血。也只有用关怀阳光将他们围裹,他们才能趟过不幸与希望交织的命运岔口。

  悲剧最能打通人性的任督二脉。我们欣慰地看到,不少公益组织跟网民已伸出援手,有些演艺界人士如张国立、马伊琍等,也加入了援助队列。还有人提议:10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旨在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等特殊原因导致生活困境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救助,它理应为京京“激活”。

  为京京捐助也好,敦促制度救济着地也罢,都是好事。更有人着眼于悲剧附着的环境因素,认为北京应对该群体意外伤害状况进行大数据化梳理,并制订专门的行动计划,改善外来人口居住区域的治安氛围;要降低公立托儿机构的门槛,让外来孩子也能被“托管”等。这些很现实,却未必难为。

  可以肯定,尽管烫伤悲剧会否重蹈不会有“预告”,但只要我们肯“起而行之”,不吝啬在推动个人与政策向善上的努力,那对京京们的关怀,就不会止于单纯祈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