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口出狂言源于家庭教育缺位
2014-11-07来源:中国新闻网
   开学两个月,不少家长已经被家里的“熊孩子”们逼得束手无策。近日数十名家长自发“组团”到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家的帮助,一起讨论如何应对家里的“熊孩子们”。(央广网,10月28日)

  当今社会衣食无忧的生活,90后、00后的孩子们感受最为明显,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学校的纵容,特别容易这些孩子变成不听话的“熊孩子”,在这些孩子眼中,读书学习仿佛是“上刀山、下火海”,且打心底认为自己不需要去接受教育,只要把家里的家产守好就行,甚至还有熊孩子口出狂言说道,“家里有14套房,够吃三辈子,上学干嘛”、“爹太严厉,劝妈与他离婚”、“偷家里的钱是请‘老大’撮饭”,能这样想的“熊孩子”,家庭教育着实太过缺位。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早期成长的决定因素,关心孩子绝不等于溺爱,更不等于放纵,对孩子使用“怀柔政策”要有底线,不能一味迁就,不良的家庭教育常常是产生“熊孩子”的温床。人与人构成的社会中,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内在修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气候的走向。而这种内在修养的形成,既非一时一日之功,也非社会可以全部承担。正因如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家庭教育,应当受到更多重视,科学的家庭教育,千万不可缺失。  

    不可否认,如今家财万贯的家庭的确很多,但那毕竟是孩子的家长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家产即便是够让几代人不愁,但若“熊孩子”因为不愿意接受教育,最终品行不好,素质不高,金山银山怕是也会很快被败光。其实,这些道理,当家长的自然是十分明白,也极力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熊孩子”又岂会安心求学,问题症结在于孩子从小的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是一个学生。要学会与孩子作平等式的沟通交流,细心体味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各种合理的冀求,让孩子从小便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而不是动辄以粗暴的命令式嘴脸出现,那样只会激化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要重视在细节上关怀孩子,千万不能忽视细节对孩子的感化作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