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担忧“农业后继乏人”
2014-11-07来源:网易评论 作者:张涨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江西省萍乡市55岁的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记者在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进行调研,发现各地都存在农业后继乏人现象。(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将来,谁来种田?农业老龄化问题其实已经好几次搅动社会神经。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关乎国家战略,也是基础民生,当然不可轻视。但至少从现阶段来看,对农业后继无人不必过于恐慌。一者,近年来主要农作物产量也保持连年增长,仅从结果而论看不到农业生产有“后继无人”的迹象。而从人口结构而言,美国、日本等农业大国的农业人口占比都在2%上下,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 2006年末全国还有农业从业人员3.48亿人。显然,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二者,说农业“后继乏人”,大多只看到种地农民这样的直接生产者减少。但在现代农业中,生产者更加多样,农业产业链条更加丰富。也许种地农民减少了,但农场经营、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电商、出口贸易、营销推广等新行当,不仅吸收了村里面的年轻人,还可能引来了城里面的年轻人。他们并未离开农业,只不过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当然,“农业后继乏人”这一诘问提出了警醒,但也不妨从另外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方面,无论是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还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农村的年轻人进入城市打拼,都是理性选择。哪里收入高、发展空间大,人口就流向哪里,这是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了,有一部分农业人口自然可以解放出来。年轻人的可塑性更强、教育水平更高,他们流向城市,支援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但在肯定这种流动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可忽视今天农业和农村的面貌已不同以往,政府和社会必须主动面对一些负面效应,未雨绸缪。首先是在产业方面,粮食安全仍然不可轻视。种地的年轻人也许少了,但粮食产量不能少,耕地红线不能动。但有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还有一些地方擅自占用耕地面积。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执法。另外,则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科技下乡、农机补贴都是应有之义,同时还应重视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懂得机械生产的“职业农民”。近年来福建的茶叶、新疆的棉花,养护、采摘都依靠大量“外来务农者”的跨省援助,当农场经营取代小农经济成为主导,懂技术的“职业农民”的需求反倒可能越来越大。

       其次是在社会层面,年轻人口流失带来了空巢化、养老难、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把年轻人强行留在农村,而要夯实农村社会保障,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除了尽量拉平城乡社保待遇外,政府还需在农村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上加大投入。此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一部分愿意留在农村的人收入水平追上甚至超过城里,已有很多案例。

       如果时代发展到今天,农民数量仍和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多,那才是大问题。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村老龄化问题应当重视,但只要认识新形势,找准发力点,让落后的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让能力更强的农村年轻人有更多选择,让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生活更幸福,多赢局面的到来应有可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