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缺位 谁来关心留守儿童
2014-04-21海东时报
    海东市在全省来说属于劳务输出大市,尤其是化隆县,近年来随着拉面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收入在不断攀升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谁来关心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

    拉面馆与留守儿童人数

    记者在化隆县采访时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化隆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的拉面馆数量达到10018家,覆盖全国26个省(市)、205个大中城市,10多个邻国及地区,从事拉面创业和从业的人员达10.8万人。仅化隆县在外省、县借读学生多达10111多名。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有4712名。其中小学留守儿童3582名,占在校小学生的15.7%;初中留守少年1130名,占在校初中生的22.6%。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在化隆县234所学校中,这一部分留守儿童、少年占了相当的比例。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不断壮大,农村留守儿童、少年逐年增多,这一部分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成为农村教育突出的社会问题。父母缺位,谁来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缺的不是物质

    尽管近年来化隆县委县政府对留守儿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各校留守儿童在“两免一补”政策得到了全部落实,各种资助活动优先考虑留守儿童。德加、昂思多、二塘、金源、阿什奴、沙连堡等乡镇学校实行了“免费住宿”、“免费就餐”。从2008年起至今,每年给留守儿童赠予书包、文具盒、书籍及一些生活用品,从物质上给予对留守儿童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但他们真正缺少的并不是这些东西。现在这些孩子的父母亲都在外打工挣钱,物质上并不缺,缺的是怎么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心灵帮助。”化隆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高海林说。

    “1 2 3 N”是什么模式?

    怎样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怎样让他们在心灵上收获更多?海东市一直在努力想办法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安全缺失、教育缺失、健康缺失”等问题,使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

    民和县红卫小学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一个新的思路出现了,这种新思路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从内心得到了关注。这种新思路就是“1 2 3 N”模式,即每年给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过一次生日,每学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访问两次,学习情况,每学期与自己帮扶的学生开展三次亲情活动,阶段性了解学生家中的生活,从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心等同于父母的爱,开展N次谈心或学习辅导活动,解决学生心理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很多留守儿童在自己家里或者代理爸爸妈妈家里过上了生日,代理爸爸妈妈经常与他们谈心聊天,既了解到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也让孩子们得到了一种“被关注和被关心”的感觉。

    “这些孩子比起其他孩子要敏感和自卑,他们想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家长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的内心是非常孤独的。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老师们更多的去关注和关心他们。”民和县红卫小学副校长张生平告诉记者。

    在张生平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本厚厚的本子,上面写着“帮扶月记录”。这个本子上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和帮扶情况,还有各课帮扶前后的学习成绩。

    “这些学困生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孩子,所以我们建立起这样一种长效机制,让老师们多费心把孩子们的成绩提上去,另一方面让这些孩子们在行为养成方面、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得到进步,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张校长说。

    这种全新的模式到底能走多远?是否还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亟待全社会来共同关注。(海东时报记者 张永黎)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