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在全省来说属于劳务输出大市,尤其是化隆县,近年来随着拉面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收入在不断攀升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谁来关心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
拉面馆与留守儿童人数
记者在化隆县采访时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化隆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的拉面馆数量达到10018家,覆盖全国26个省(市)、205个大中城市,10多个邻国及地区,从事拉面创业和从业的人员达10.8万人。仅化隆县在外省、县借读学生多达10111多名。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有4712名。其中小学留守儿童3582名,占在校小学生的15.7%;初中留守少年1130名,占在校初中生的22.6%。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在化隆县234所学校中,这一部分留守儿童、少年占了相当的比例。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不断壮大,农村留守儿童、少年逐年增多,这一部分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成为农村教育突出的社会问题。父母缺位,谁来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缺的不是物质
尽管近年来化隆县委县政府对留守儿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各校留守儿童在“两免一补”政策得到了全部落实,各种资助活动优先考虑留守儿童。德加、昂思多、二塘、金源、阿什奴、沙连堡等乡镇学校实行了“免费住宿”、“免费就餐”。从2008年起至今,每年给留守儿童赠予书包、文具盒、书籍及一些生活用品,从物质上给予对留守儿童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但他们真正缺少的并不是这些东西。现在这些孩子的父母亲都在外打工挣钱,物质上并不缺,缺的是怎么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心灵帮助。”化隆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高海林说。
“1 2 3 N”是什么模式?
怎样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怎样让他们在心灵上收获更多?海东市一直在努力想办法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安全缺失、教育缺失、健康缺失”等问题,使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
民和县红卫小学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一个新的思路出现了,这种新思路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从内心得到了关注。这种新思路就是“1 2 3 N”模式,即每年给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过一次生日,每学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访问两次,学习情况,每学期与自己帮扶的学生开展三次亲情活动,阶段性了解学生家中的生活,从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心等同于父母的爱,开展N次谈心或学习辅导活动,解决学生心理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很多留守儿童在自己家里或者代理爸爸妈妈家里过上了生日,代理爸爸妈妈经常与他们谈心聊天,既了解到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也让孩子们得到了一种“被关注和被关心”的感觉。
“这些孩子比起其他孩子要敏感和自卑,他们想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家长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的内心是非常孤独的。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老师们更多的去关注和关心他们。”民和县红卫小学副校长张生平告诉记者。
在张生平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本厚厚的本子,上面写着“帮扶月记录”。这个本子上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和帮扶情况,还有各课帮扶前后的学习成绩。
“这些学困生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孩子,所以我们建立起这样一种长效机制,让老师们多费心把孩子们的成绩提上去,另一方面让这些孩子们在行为养成方面、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得到进步,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张校长说。
这种全新的模式到底能走多远?是否还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亟待全社会来共同关注。(海东时报记者 张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