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光:公益人才流动遇双重困境
2012-07-14 来源: 南方日报
康晓光
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仁望)“公益行业没有职业门槛”、“公益领域从业经历基本上是负资产”、“制度上对公益人才薪酬的束缚太大”。昨日,一场主题为公益人才困境解决之道的论坛上,多名业内专家对当下公益人才的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集中进行炮轰。
专家指出,中国公益行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大,但教育不足、储备不够直接导致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公益行业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非常弱,不仅其他部门人才不愿进入,公益人才也走不出去。
公益人才竞争力弱
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表示,公益人才困境是长期困扰公益领域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跟不上,储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公益慈善从业环境、薪酬等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人才流动遭遇双重困境。”
康晓光表示,在美国要成为联邦的公务员,没有公益经历基本上没可能。但公益领域从业经历在中国却基本上是负资产,公益行业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非常弱,目前能接收却无法输出,而且后一种问题被长期忽视。
“人才没有办法流出去,就表明这个行业的竞争和吸引力不大。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一毕业就进央企、世界500强?因为你进入了公益行业,再想进央企、世界500强就进不去了。”康晓光说。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则表示,制度上对公益人才薪酬的限制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设置了从业者工资不能超过当地平均工资2倍的行业限制标准,导致薪酬过低,难以吸引到高端人才。
要公益心更要专业能力
对于公益人才稀缺的现状,基金会中心网执行理事李劲表示,“公众应该理解,公益行业不是简单的爱心人士的汇集,而是有专业能力的爱心人士的汇集,这就使得公益人才的标准更高”。
“但目前这个职业没有门槛,职业水准自然也上不去。一定要提高职业门槛,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用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式运作。”李劲表示。
康晓光也认为,公益行业仅仅强调爱心不行,一定要打消全社会对公益行业的误解,“公益行业非营利主要体现在出钱的人,而不是指从业者的收入,要提高从业者的收入和职业发展空间,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社会尊重。”
李劲表示,过去30年一直在搞经济建设,公益人没有真正被尊重过,行业也没有真正开放。现在全国都在提社会建设,可能迎来公益的春天。“但我们如何应对这个春天?在这一点上尤其要跳出行业的眼光,向第一部门、第二部门学习。”
“光抱怨不行,要行动起来,公益人要学会整合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窦瑞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