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能“打死”慈善?
2012-10-23

 郭美美能“打死”慈善?

2012年10月23日    来源:法制日报

  贵州省教育厅下属分支机构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来,遭遇“零捐助”尴尬。基金会秘书长周忆江表示,“我们发出去1000多份邀请函,却没有一家企业或者个人肯回应我们。”

  周忆江对出现“零捐助”原因有着这样的分析和说法,“以前企业和公众都很热心各类公益慈善活动,都主动找上门来。可自从经历‘郭美美事件’后,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遭到了质疑。”周忆江特别希望社会公众不要对公益慈善机构“一棒子打死”,多伸出援助之手,以爱心为贫困学子撑起一片蓝天。

  募捐一年多,却遭遇“零响应”,确实有着难以言说的无奈和尴尬。而且这种募捐是在发出邀请函,有着明确和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泛泛倡导。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郭美美事件”当然是不能否认的,但并非唯一的原因。长期来,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始终没能摆脱政府主导的角色,“逼捐”和“被捐”现象屡见不鲜,已经使公众对慈善产生条件反射似的厌烦和反感。而严重的腐败现象,更使政府的公信力遭到破坏,使得公众对政府倡导的慈善募捐,越来越缺乏响应的热情,倒显得更为客观。 

  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而不是信口开河的臆测。曾被评为“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个人”的昆明红十字会原常务副会长阮姮,在任职的两年时间内,购买价值数千元的衣物、鞋子,以及价值上百元的内裤、香烟和酒水等,公费邀请朋友打网球娱乐,均通过公务消费的方式报销。温州市红十字会女出纳在5年时间里挪用公款126万多元,用于店面还贷和家庭开支。尽管这些腐败案件都被查处,当事人受到法律的惩罚,但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发生在慈善系统的腐败,无异是对爱心的亵渎,是特别难以让人容忍的。而公众对慈善活动中的开支不透明,捐款去向不明朗等等,也加剧对慈善的不信任。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慈善公益募捐遭遇尴尬的因素。按照眼下最时髦的说法,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算是躺着中枪。而“郭美美事件”无非是“火山口”,是慈善事业诸多矛盾积累后的释放和反应,而不是慈善困局的全部原因。否则,如何想象一次偶然事件,怎么可能给慈善事业带来灾难性打击,更何况事件真相已经澄清。
国人不乏爱心,这不容怀疑,也不需呼吁。无论汶川大地震后自发捐款的火爆场面,还是温州动车事故后争相献血的感人情景,都充分展现了国人向善的传统和心肠,有着能够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理由。如果我们总是刻意强调“郭美美事件”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把慈善困局归因于郭美美“打死”,而不是从完善慈善制度上着力,既缺乏说服力,更无助于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